案例分享:江南运河沿线白蛇传景观生产虚拟仿真实验
中国有着众多世界文化遗产,这些瑰宝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与勤劳,还代表了人类文明的伟大成就。
2014年,大运河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历史与文化价值得到国际认可。挖掘大运河历史资源,可以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和创新。此外,通过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可以让大运河文化在现代继续发光发热,并增强公众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当然,传统文化遗产教育仍旧存在诸多挑战,对此,虚拟实验技术提供了解决方案,这不仅促进教育的创新和发展,也为大运河文化的传承开辟新途径。
传统文化遗产教育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文化遗产或文旅教学受限于指导思想、教学条件与讲授手段,往往存在如下制约因素:
1.地域限制。传统教育往往需要学生亲自前往文化遗产地进行实地考察。这不仅限制了那些无法亲临现场的学生,也增加了教育成本和时间安排的难度。对于那些远离文化遗产地的学生来说,这种限制尤为明显。
2.资源保护。实地考察可能会对脆弱的文化遗产造成损害。随着参观人数的增加,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教育和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可能过于依赖理论讲授,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学生可能难以将抽象的历史知识与实际的文化遗产联系起来,这限制了他们对文化遗产的深入理解和兴趣的培养。
4.参与度。由于缺乏创新和互动,学生可能对传统的文化遗产教育感到枯燥无味,这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5.知识更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而传统教育可能无法及时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保护技术。
虚拟实验的作用与问题解决
针对上述问题,恒点与江南大学共同开发江南运河沿线白蛇传景观生产虚拟仿真实验,旨在通过虚拟仿真技术,为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旅开发教学提供对应的系统化解决方案:
1.地域限制的突破。传统教育模式中,学生往往需要亲自前往文化遗产地进行实地考察,这不仅限制了学生的参与度,也增加了教育成本。而“江南运河沿线白蛇传景观生产虚拟仿真实验”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对白蛇传传说核心景观个案的生产性实验,让学生在任何地点都能体验江南运河沿线的文化遗产,如杭州西湖、苏州和镇江等地的景观,从而突破了地域的限制。
2.资源保护的实现。实地考察可能对文化遗产造成不可逆的损害。虚拟实验通过模拟的方式,让学生在不接触实体文物的情况下进行学习和研究,有效避免了对文化遗产的潜在损害。这与国家“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指导思想相呼应,确保了文化遗产的长期保存。
3.教学方法的创新。传统教学方法可能过于依赖理论讲授,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而虚拟实验通过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如“历史文化街区导游词拟写、知名景观对联与诗歌创作”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提高了教学的互动性和学生的参与度。
4.参与度的提升。由于缺乏创新和互动,学生可能对传统的文化遗产教育感到枯燥无味。虚拟实验通过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如“运河传说认知”和“运河传说采集”,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文化遗产的学习和保护中,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对传说核心景观再生产的兴趣,并树立搜集历史文献、观察历史场景、采集历史资料的意识。
5.知识更新的及时性。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而传统教育可能无法及时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保护技术。虚拟实验可以轻松地集成最新的研究成果,能与2019年印发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方向、目标和任务”相衔接,使得教育内容始终保持最新状态。
结语
本实验以其独特的互动性和沉浸感,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学习和体验平台,使得文化遗产的传承变得更加生动和有效,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开辟了新的道路。
相关推荐
-
案例分享 | 电力市场交易虚拟仿真实验
传统电力市场交易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难以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恒点推出的电力市场交易虚拟仿真实验,让学生能够在低风险、高效率的虚拟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直观感受电力市场交易的复杂性和动态性。该实验平台以实际电力市场交易为蓝本,高度还原了市场交易的各个环节,包括市场发布、市场申报、市场出清、结果发布等。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扮演发电商和售电商的角色,进行虚拟报价操作,体验真实的市场交易过程。
-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征集第三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典型应用场景案例的通知
为深入贯彻落实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有关部署,加快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利用智能技术支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革、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构建智能化、网络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经研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特组织开展第三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的典型应用场景案例征集工作。面向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征集并遴选一批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教学,成效显著、可复制推广的典型应用场景案例。
-
案例分享|芜湖铁画:富春山居图复原虚拟仿真实验
芜湖铁画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教育传承长期受制于多重瓶颈。以《富春山居图》这样的经典作品为例,其构图精髓,很难通过口头讲解或平面示范传达。针对上述痛点,恒点与东南大学共同打造了“芜湖铁画:富春山居图复原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实验涵盖了富春山居图的复原图绘制、铁画的制作流程与工艺等九个知识点,帮助学生从铁画工艺系统学习到简单部件的样例制作,再到富春山居图铁画的虚拟制作。
-
案例分享 | 新文科背景下国际外语交流虚拟仿真实验
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往往受限于时间和空间,难以提供真实的跨文化交际场景,这限制了学生语言实践和文化适应能力的培养。恒点联合南京邮电大学共同开发“万国邮联世界邮政日大会国际交流虚拟仿真实验”,以英语和邮政的交叉融合为突破口,以一年一度的万国邮政联盟世界邮政日大会为交际场景,通过虚拟仿真、多媒体动画、语音识别等技术手段,创设真实的语言交流情景,为学生开展语言训练、进行国际交流提供交际场景。
-
数字教育新趋势,恒点以技术领航教育生态
随着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不断加深:虚拟仿真重塑教学场景、AI驱动产教深度融合、职教出海构建全球技能网络……南京恒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虚拟仿真技术为支点,通过虚拟仿真设备研发、虚拟仿真实训室搭建、虚拟仿真在线学习系统建设等,正深度参与这场教育变革的浪潮,赋能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
-
虚拟仿真如何点亮教育数字化未来
当前,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全球趋势。我国职业教育正从“3C”(规模化、标准化、同质化)迈向“3I”(国际化、智能化、集成化)。人工智能和虚拟仿真技术将为教育提供更加个性化、沉浸式和高效的学习体验。恒点以其先进的虚拟仿真技术和丰富的产品与服务,成为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有力推动者,打破学科壁垒,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术融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了跨学科学习的机会。
-
虚拟仿真为智能制造时代的人才培养赋能
工业机器人作为制造业的关键技术,正在推动着产业升级与转型。与此同时,如何突破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这一瓶颈,成为行业的重要课题。恒点虚拟仿真技术为传统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通过高度还原工业机器人操作环境,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获得编程、调试与运行等全方位的实践操作机会,掌握工业机器人实践技能,增强岗位实践水平,为未来就业打好技能基础。
-
生产自动化虚拟仿真实训,开启智能制造教育新时代
智能制造已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驱动力,然而,巨大的智能制造人才缺口却对现有的教学模式提出全新的挑战。恒点以虚拟仿真技术助力智能制造教育,虚拟仿真能够高度还原自动化生产线,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编程、调试自动化设备,直观了解生产流程细节,从而增强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
案例分享 | 小麦变量播种施肥机控制参数设计与实验
小麦变量施肥是精细农业的典型作业种类和重要内容,是当前现代农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南京恒点与南京农业大学共建小麦变量播种施肥机控制参数设计与实验。依托虚拟仿真技术,将晦涩的知识原理通过直观的三维图像加以演绎,将采集自真实世界的数据以高度仿真的形式重现于系统之中,为学生带来沉浸式交互式教学体验。
-
江苏出台《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打造覆盖全学段的“AI+教育”新生态
江苏省教育厅于近期研制出台《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方案》分为八个部分、共二十二条,涉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师队伍、科技创新等方面,致力于推动各级各类教育课程、教材、教学体系智能化升级,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学段、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助学、助教、助研、助管、助国际交流,打造江苏“AI+教育”改革赋能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