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仿真技术,释放城市建筑的艺术细胞
前不久,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及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联合主办的“风自海上——2024建筑艺术作品展览”在中华艺术宫开幕。该展览展示近年来优秀建筑艺术创作成果,彰显建筑艺术在城乡发展与美丽中国建设中的作用。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由粗放型外延式发展转向集约型内涵式发展,城市建筑艺术也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高水平建设、严标准管理,对优化城市建筑艺术的色调和风格至关重要。此外,人们对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也催生城建艺术特别是相关人才培养更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如何提高建筑艺术水平,培养高素质建筑艺术人才成为相关领域的重要课题。
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政策助力
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它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是在伴随大数据、信息网络、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领域不断取得颠覆性技术突破情势下应运而生的。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科技和管理创新,具体表现在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三个显著特征,最终目标是催生更高效率更高质量的先进生产力。随着新质生产力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探索推动我国各行业转型,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建筑行业也深受影响。
前两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体育总局等五大部门联合印发《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6年)》,为了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相关部署,提升我国虚拟现实产业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产业服务体系创新活力,加快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构建完善虚拟现实产业创新发展生态,特制定本行动计划。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正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虚拟仿真技术推动城建艺术教学发展
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劳动者是创新创造的主体,也是先进生产工具的运用者。新质生产力中的劳动者不仅包括引领行业科技前沿、创新创造的领军科技人才,也包括具备跨领域知识结构、熟练掌握新型生产技术的技能型人才。
在城建艺术领域,新兴虚拟仿真技术不仅从规划、实施角度提供了先进的生产工具,也为高素质的城建艺术科技人才与技能人才培养赋能。
传统的城建艺术决策、组织、过程管理往往依赖管理者个人素质经验,劳动者素质偏低,技能掌握不熟练,大大制约了城建艺术的发挥。而传统重视理论和应试的教学手段,以及城建艺术实践本身的经费与时间消耗,都制约了人才培养的转型发展。
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对于城市建筑艺术向精准规划、精美建设、精致管理转型产生强劲的助推动力。并且,虚拟仿真技术在实验、实训教学领域的应用,不仅能够为科技与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全新的高科技工具,也可以推动教学模式的变革发展。
恒点通过校企合作,与高校、职校共建虚拟仿真实验室或实训基地,以虚助实,通过将真实采集的数据,以高仿的三维图像予以呈现,构建逼真的沉浸式教学环境,降低了场地、设施、材料的投入,缩短了实践周期,提供了低成本的实践教学方案。
另一方面,虚拟仿真教学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培养艺术创新与艺术实操的能力,提升将理论结合岗位实践的水平,有助于面向行业实际开展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全新虚拟仿真教学系统中,教师也可以随时把握学生情况,开展因材施教,这对于富有创造力的艺术职业非常重要。
恒点自主研发的VRC-Editor虚拟现实内容开发工具基于零编程、流程化、模块化的使用理念,大大降低使用门槛,有助于校方降低对技术开发的依赖,根据教学实际自行设计课程,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
该工具兼容主流硬件设备,能够在多种VR头戴显示设备、PC、手机、平板等设备上进行多人协同交互式操作,可以为包括城建艺术在内的各个专业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系统化的解决方案。
结语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让讲“中国故事”、具“中国气派”的优秀建筑艺术作品走向世界,推动中国建筑艺术创作水平提升与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在探索教育转型、助力产业转型的道路上,恒点扎根垂直领域,拓展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行业紧密结合的应用场景,为城建艺术人才培养赋能。
相关推荐
-
案例分享|电力市场交易虚拟仿真实验
传统电力市场交易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难以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恒点推出的电力市场交易虚拟仿真实验,让学生能够在低风险、高效率的虚拟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直观感受电力市场交易的复杂性和动态性。该实验平台以实际电力市场交易为蓝本,高度还原了市场交易的各个环节,包括市场发布、市场申报、市场出清、结果发布等。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扮演发电商和售电商的角色,进行虚拟报价操作,体验真实的市场交易过程。
-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征集第三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典型应用场景案例的通知
为深入贯彻落实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有关部署,加快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利用智能技术支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革、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构建智能化、网络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经研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特组织开展第三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的典型应用场景案例征集工作。面向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征集并遴选一批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教学,成效显著、可复制推广的典型应用场景案例。
-
案例分享|芜湖铁画:富春山居图复原虚拟仿真实验
芜湖铁画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教育传承长期受制于多重瓶颈。以《富春山居图》这样的经典作品为例,其构图精髓,很难通过口头讲解或平面示范传达。针对上述痛点,恒点与东南大学共同打造了“芜湖铁画:富春山居图复原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实验涵盖了富春山居图的复原图绘制、铁画的制作流程与工艺等九个知识点,帮助学生从铁画工艺系统学习到简单部件的样例制作,再到富春山居图铁画的虚拟制作。
-
案例分享 | 新文科背景下国际外语交流虚拟仿真实验
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往往受限于时间和空间,难以提供真实的跨文化交际场景,这限制了学生语言实践和文化适应能力的培养。恒点联合南京邮电大学共同开发“万国邮联世界邮政日大会国际交流虚拟仿真实验”,以英语和邮政的交叉融合为突破口,以一年一度的万国邮政联盟世界邮政日大会为交际场景,通过虚拟仿真、多媒体动画、语音识别等技术手段,创设真实的语言交流情景,为学生开展语言训练、进行国际交流提供交际场景。
-
数字教育新趋势,恒点以技术领航教育生态
随着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不断加深:虚拟仿真重塑教学场景、AI驱动产教深度融合、职教出海构建全球技能网络……南京恒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虚拟仿真技术为支点,通过虚拟仿真设备研发、虚拟仿真实训室搭建、虚拟仿真在线学习系统建设等,正深度参与这场教育变革的浪潮,赋能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
-
虚拟仿真如何点亮教育数字化未来
当前,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全球趋势。我国职业教育正从“3C”(规模化、标准化、同质化)迈向“3I”(国际化、智能化、集成化)。人工智能和虚拟仿真技术将为教育提供更加个性化、沉浸式和高效的学习体验。恒点以其先进的虚拟仿真技术和丰富的产品与服务,成为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有力推动者,打破学科壁垒,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术融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了跨学科学习的机会。
-
虚拟仿真为智能制造时代的人才培养赋能
工业机器人作为制造业的关键技术,正在推动着产业升级与转型。与此同时,如何突破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这一瓶颈,成为行业的重要课题。恒点虚拟仿真技术为传统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通过高度还原工业机器人操作环境,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获得编程、调试与运行等全方位的实践操作机会,掌握工业机器人实践技能,增强岗位实践水平,为未来就业打好技能基础。
-
生产自动化虚拟仿真实训,开启智能制造教育新时代
智能制造已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驱动力,然而,巨大的智能制造人才缺口却对现有的教学模式提出全新的挑战。恒点以虚拟仿真技术助力智能制造教育,虚拟仿真能够高度还原自动化生产线,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编程、调试自动化设备,直观了解生产流程细节,从而增强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
案例分享 | 小麦变量播种施肥机控制参数设计与实验
小麦变量施肥是精细农业的典型作业种类和重要内容,是当前现代农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南京恒点与南京农业大学共建小麦变量播种施肥机控制参数设计与实验。依托虚拟仿真技术,将晦涩的知识原理通过直观的三维图像加以演绎,将采集自真实世界的数据以高度仿真的形式重现于系统之中,为学生带来沉浸式交互式教学体验。
-
江苏出台《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打造覆盖全学段的“AI+教育”新生态
江苏省教育厅于近期研制出台《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方案》分为八个部分、共二十二条,涉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师队伍、科技创新等方面,致力于推动各级各类教育课程、教材、教学体系智能化升级,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学段、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助学、助教、助研、助管、助国际交流,打造江苏“AI+教育”改革赋能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