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机器人扭秧歌,看虚拟仿真如何为机器人产业培养应用型人才
今年春晚,最让人印象深刻的非《秧BOT》莫属。相关话题迅速席卷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一跃成为热搜榜首,网友们纷纷在评论区留言,惊叹于科技的飞速进步。换作20年前,谁也也想不到,最具烟火气的秧歌舞,能与充满科技感的尖端机器人,如此完美融合地整活。在那时的人们看来,赛博朋克应该是高大上的代名词,万万没想到最终落到实处竟然如此接地气。而现在,演出团队甚至故意去掉了机器人的外壳,展示出其机械骨架,就是为了与灵动的舞蹈艺术家形成强烈的反差。事实证明,这种反差感确实不仅没显得违和,反而让整场演出更具张力。
据介绍,这批机器人采用了全景深度感知技术,能够精准掌握环境的细微变化;通过先进的AI算法,它们甚至可以“听懂”音乐,便根据节奏调整反应;高精度3D激光SLAM定位和导航技术,则让机器人在复杂的舞台环境里也能精准找到自己的位置……科技的飞速发展确实让我们拥有遥遥领先的机器人,无论现场如何变化,都能hold住。“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老话,对机器人同样适用。舞台上天翻地覆的变化,也意味着背后有着极大的挑战。
机器人产业
市场前景与政策导向
人形机器人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是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业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领域,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曾发布《2024世界机器人报告》,2023年全球工业机器人总保有量约428.2万台,较2022年增长10%,服务机器人市场持续增长;某数据统计网站预计2024年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362亿美元,2029年将达到730.1亿美元。因此,业内人士乐观估计,当前全球机器人产业创新活跃,具有很大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预计未来仍将保持发展势头。
飞速发展的机器人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十分可观。由于机器人产业的人才培养涉及跨学科、多学科的内容,因此其催生的人才需求,不仅局限于顶端人才,而是涵盖系统设计、调试、安装、运维等多方面人才。以日本千叶工业大学未来机器人系的情况为例,在建立之初,他们就集合了电子、控制、机械设计以及人工智能等相关领域的教授,共同组建12个研究室,并以跨学科的方式开展教学。
工信部曾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其中提出“加强人形机器人相关学科专业人才培养,鼓励人形机器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合作,创新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共同培养跨学科的交叉复合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增强高水平人才供给。加强职业教育、技术再培训等,大力培育产业应用型人才”。
虚拟仿真技术
助力机器人产业人才培养
如前文所述,跨学科知识的实际应用是机器人人才培养的一大挑战,更为重要的是,机器人开发及应用需要创造性思维,因此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关键。清华大学研究员赵明国就提出,要想让学生对机器人领域产生兴趣并参与到相关竞赛中,可能从本科生阶段尤其是低年级开始培养较为合适,为此他们专门设计了循序渐进的培养计划。
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胜任机器人培养的时代重任。而新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为人才培养提供全新的教学工具,也可以助力推动教学模式的变革。基于虚拟仿真技术开发的实验课程就是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探索,其不仅让学生获得机器人技术实际应用的交互式体验,也足以激发了学生对科技的热情和探索欲望。
恒点以虚拟仿真技术开发实验教学产品,与校方共同探索合作育人模式,推动教育方法的创新与教学模式的变革,共建一系列与机器人相关的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如复杂环境下智能机器人高危作业虚拟仿真实验,其将学科前沿成果反哺教学,实验内容由浅入深,兼顾知识性与趣味性,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帮助学生具备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工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恒点还提供“先进控制技术与机器人一体化”智能实训室这一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其以“工业4.0”为背景,紧贴“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以先进控制和机器人为主题,为学校搭建一个综合培养先进控制技术、机器人技术应用及研发的专业人才平台,运用多种先进控制技术,打造理论与实训结合的虚实一体化教学环境。
结语
人工智能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促进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成为提高生产效率、助力技术创新的重要工具,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机器人技术是科学技术的制高点,是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标志,也考验一个国家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教育实力。恒点通过产学融合、校企合作,共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应对跨学科应用人才的教育挑战,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人工智能的魅力与应用潜力,培养出更多具备科学素养与创造思维的未来人才。
相关推荐
-
AI+虚拟仿真,助推虚拟仿真智能化发展
AI技术与虚拟仿真的融合,为教育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有力地推动了虚拟仿真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在这一进程中,恒点AI技术强势赋能虚拟仿真项目,打造实践目标图谱、能力图谱和学习图谱。其中,实践目标图谱为学习指明方向,学习图谱助力学生高效达成目标,能力图谱则对学习成果进行全面评估和反馈,进一步指导学习目标和学习路径的优化,构建智能化虚拟仿真学习新生态。
-
虚拟仿真助力医学影像教育迈向新高度,让人才培养没有差距
从X光、CT到 MRI、超声等,精准的医学影像诊断为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撑。然而,医学影像专业人才的培养却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影像设备资源有限且昂贵,学生实操机会不足;另一方面,传统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恒点通过构建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凭借丰富的资源、个性化学习模式与沉浸式实践体验,为医学影像专业人才的培养注入了新活力。
-
虚拟仿真赋能灾害防护教育,以数字之盾筑牢生命安全防线
防灾工程人才缺口持续扩大,传统灾害防护教育深陷“三高三难”困局。高危场景难构建、复杂过程难呈现、跨学科教学难开展。恒点以虚拟仿真技术赋能灾害防护工程教育,通过高精度虚拟仿真技术,1:1还原灾害场景,化高危、高难度场景为零风险实践教学场景。虚拟仿真教学以真实的数据为基础,能够模拟灾害演化过程,以及防灾工程的应对。
-
数字技术筑牢安全工程教育防线,虚拟仿真教学项目赋能自然灾害防护人才培养
传统自然灾害防护教育主要依赖于理论教学,方式与内容往往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体实验则存在诸多限制,如成本高、风险大、难以模拟真实场景等。恒点推出自然灾害防护相关的虚拟仿真教学项目,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构建了高度逼真的自然灾害场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灾害现场,为自然灾害防护教育提供了安全、高效的学习环境。
-
“新双高”视角下,虚拟仿真赋能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
职业院校作为培养技术人才的重要阵地,在新能源汽车维修人才培养方面却面临着诸多难题。在新双高计划的指引下,新能源汽车专业需紧密围绕产业需求,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内涵建设。虚拟仿真技术凭借其突破时空限制、降低实践成本、增强交互体验等优势,成为破解职业院校新能源汽车专业教学瓶颈的关键路径,为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
-
跨文化设计教育数字化转型,虚拟仿真打破空间与认知的边界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深化与跨国设计项目激增,兼具文化敏感性与创新力的室内设计师成为行业刚需。然而,传统教学深陷多重困局。为此,恒点以虚拟仿真为技术核心,助力院校打破“地域局限”迈向“全球共创”,共同探索跨文化设计人才的培养新路径。作为教学配套的硬件设施,恒点推出跨文化设计XR数字融合工作站,从而着力改善传统多媒体教学效率低、管理难、功能单一、无法适应未来虚拟仿真应用需求的短板。
-
室内设计专业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开启设计教育新视界
室内设计行业作为提升空间品质和生活品质的重要手段,其市场需求不断增长,为室内设计专业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与此同时,传统室内设计教育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诸多不足,难以满足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恒点推出的室内设计专业虚拟仿真实践教学项目,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构建了多种典型室内空间场景,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有效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实践操作机会不足的问题。
-
6大行动,让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来看教育部最新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发布关于组织实施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的通知。其中提到,经过3至5年努力,教师数字素养全面提升,熟练应用数字化手段开展教育教学成为新常态,探索形成大规模因材施教和人机协同教学的有效路径。
-
恒点助力江苏职业院校装备制造大类教师“AI+虚拟仿真”能力素养提升
近日,2025年江苏省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装备制造大类教师课程实施能力提升培训在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举行。恒点作为企业代表,受邀对培训教师开展《AI+虚拟仿真赋能实践教学创新发展暨教育智能化建设与应用》讲座。报告围绕虚拟仿真技术在职业教育装备制造大类中的教育和应用;职业智能知识库、实践目标图谱、职业能力图谱的建设与应用;虚拟仿真智能化升级等内容等内容进行了经验分享。
-
虚拟仿真重新定义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
如今,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开设了新能源汽车相关专业。专业涵盖新能源汽车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等多个方向。与此同时,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存在诸多的局限性。恒点专注于信息化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的深度融合,为新能源汽车专业提供完整的虚拟仿真教学解决方案,构建虚拟仿真实训基地,解决传统实训中“三高三难”问题,同时融入智能网联等前沿技术模块,推动产教深度融合与校企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