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来了 | 当虚拟仿真遇上体育教学,体育也能“玩”出新花样
引言——
第33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将于7月26日至8月11日在法国首都巴黎举办,这也是百年之后,奥运盛会重回巴黎。
本次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共派出405名运动员参加30个大项、42个分项、236个小项的比赛,希望每一份努力和坚持,都不被辜负!
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全面提高体育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加快建设体育强国”是我们在当下社会中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虚拟仿真+体育”应运而生
体育强国建设基础在教育,建设支撑靠科技。《科技强体行动计划(2024—2028)》指出,大力支持高水平体育科技研发与应用,优先布局发展数字体育实验室、示范区,开辟体育创新发展新赛道。推动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与体育运动多域互嵌和深度融合,发挥支撑体育创新发展的技术优势。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虚拟仿真技术已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其中体育教学也不例外。早在2022年10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体育总局就联合印发了《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6年)》。
其中明确指出“虚拟现实+体育健康”的应用场景落地,强调“推动虚拟现实终端及内容兼容适配,支持虚拟现实落地户外与室内、有氧与无氧、单人与多人、休闲与竞技等多元体育运动领域,推动虚拟现实在训练、赛事中的应用,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数字化、智能化、沉浸化的新型体育运动解决方案,构建大众健身新业态。”
这为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体育教学领域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其意义不言而喻。当虚拟仿真遇上体育教学,不仅突破了传统体育教学的局限,还为体育教学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虚拟仿真+体育”助力个性化教学
头上戴着智能VR眼镜,双手拿着雪杖,人的身体会随着眼前看到的“雪道”自然调整状态……近日,北京大学开设的“数字体育”教学课程备受关注。该课程使用VR等数字技术让学生足不出校即可获得滑雪、登山、划船等丰富的运动体验,在全国高校尚属首例。
虚拟仿真体育教学之所以受关注,在于它解决了许多传统体育教学中的痛点难点。其中,最直接的莫过于突破场地、器材的限制。“VR+体育”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使学生可以在学校体验各种因场地和器材的限制难以触及的体育项目,比如滑雪、高尔夫、飞碟射击、拉力赛车等。数字技术为学生创造了身临其境的运动环境,实现了训练体验的真实性和多样化,使体育锻炼大降门槛、体育课程资源变得大为丰富。
通过可穿戴设备等人工智能技术设备监测学生的身体数据,把运动轨迹、力量、节奏、速度等内容形象地呈现,可以有效地监控学生的活动水平,了解每位学生的身体状况,准确地评估学生的表现,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不仅如此,体育虚拟仿真还能因材施教,推动学生个性化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跨学科掌握体育技能,提高教学效果、助力培养新型体育人才。
恒点和南京体育学院共同开发的《城市路径健身指导虚拟仿真实验》,用虚拟仿真手段模拟不同健身群体、常见城市场景、典型天气环境。学生在学习心电信号诊断、有氧运动能力评定、运动负荷评估等知识的基础上,针对平台随机生成的受试对象,进行个体化的有氧运动能力的估测,设计适宜的健身路径、制定合理运动负荷,并且对运动全程进行监控。实验构建了路径健身的锻炼咨询的虚拟情节,其中个体状态评估、运动处方制定、运动风险处置这三个核心模块能够帮助提高学生解决复杂问题能力。
大规模设备更新
赋能体育新质生产力
虽然我国的体育教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日趋成熟,但长期以来,我国体育类人才培养仍存在学科交叉融合不足、专业间壁垒森严、人才培养过程条块分割,资源共享不足等问题。
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复合应用型体育类人才,锻造体育新质生产力,成为体育院校肩负的重大使命,这也对体育教育改革提出新要求。
国务院于今年3月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明确在财政方面投入上万亿元,其中包括对智慧教育、实训室、机房、实验设备等进行更新,鼓励高校、职校置换先进教学及科研技术设备。
2024年6月,为落实国务院印发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有关要求,推动教育领域重大设备更新,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制定并印发《教育领域重大设备更新实施方案》。更加细致的明确了高校、职业院校设备更新的具体要求与金额,高校大规模设备更新已是大势所趋。
恒点基于新一代互联网(空间互联网)平台,综合运用空间计算、AIGC、大空间激光三维建模、虚拟互动、元宇宙、虚拟仿真技术,为体育专业院校搭建虚拟仿真实验室。
实验室包含XR数字融合工作站、3D-LED交互显示系统、XR交互-资源开发编辑器等多种恒点产品,利用VR、AR、MR等创新技术为学生提供以虚助实、虚实结合的体育实践教学。
恒点虚拟仿真实验室还能护航体育专业实训安全,符合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点的新质生产力要求,正逐渐成为高校体育教学领域的新宠。
相关推荐
-
以数字之光点亮视觉未来,虚拟仿真重塑眼健康人才教育模式
传统眼健康教育受制于设备昂贵、操作风险高、临床资源稀缺等瓶颈,难以胜任培养高素质眼健康人才。恒点虚拟仿真技术能够实现高精度3D画面,1:1复刻眼健康实操环境,做到高危操作的“零风险”还原,学生可无限次练习各类高危操作。恒点虚拟仿真为院校构建智能化教学体系,助力眼健康人才培养从“理论依赖”迈向“能力驱动”。
-
眼科专业虚拟仿真实训:打开医学教育新视界
传统眼科专业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眼科的复杂性和高风险性使得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面临诸多限制。恒点推出“眼科专业虚拟仿真实训基地”,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构建了高度仿真的实践环境,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验光配镜操作。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有效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实践操作机会不足的问题。
-
破解“双碳”人才培养困局,虚拟仿真重塑能源交易教育
真实能源交易涉及电网实时调度、碳配额拍卖、绿证跨境结算等敏感操作,书本交易无法接触实时变化的数据。恒点将虚拟仿真技术运用于实践教学,着手解决现有能源交易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虚拟仿真实验借助虚拟仿真技术实现从单点知识到系统决策的全场景覆盖,以模拟的行业真实应用场景复刻实操细节,支持通过数据调整交易策略,在实践中理解能源市场的机制原理,强化理论、实践相互结合的能力,深化对跨界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征集第三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典型应用场景案例的通知
为深入贯彻落实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有关部署,加快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利用智能技术支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革、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构建智能化、网络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经研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特组织开展第三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的典型应用场景案例征集工作。面向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征集并遴选一批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教学,成效显著、可复制推广的典型应用场景案例。
-
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照亮智慧能源教育之路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加速推进,能源人才培养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传统能源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针对传统能源专业教育的痛点,南京恒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构建了高度仿真的能源系统虚拟环境,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能源系统的运行、维护、故障诊断与处理等实践操作,为能源专业教学提供了安全、高效的学习环境。
-
案例分享|芜湖铁画:富春山居图复原虚拟仿真实验
芜湖铁画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教育传承长期受制于多重瓶颈。以《富春山居图》这样的经典作品为例,其构图精髓,很难通过口头讲解或平面示范传达。针对上述痛点,恒点与东南大学共同打造了“芜湖铁画:富春山居图复原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实验涵盖了富春山居图的复原图绘制、铁画的制作流程与工艺等九个知识点,帮助学生从铁画工艺系统学习到简单部件的样例制作,再到富春山居图铁画的虚拟制作。
-
案例分享 | 新文科背景下国际外语交流虚拟仿真实验
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往往受限于时间和空间,难以提供真实的跨文化交际场景,这限制了学生语言实践和文化适应能力的培养。恒点联合南京邮电大学共同开发“万国邮联世界邮政日大会国际交流虚拟仿真实验”,以英语和邮政的交叉融合为突破口,以一年一度的万国邮政联盟世界邮政日大会为交际场景,通过虚拟仿真、多媒体动画、语音识别等技术手段,创设真实的语言交流情景,为学生开展语言训练、进行国际交流提供交际场景。
-
虚拟仿真赋能高校新文科专业:变革与突破
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新文科建设成为高校文科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而虚拟仿真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正逐渐在高校新文科专业中崭露头角,为解决传统文科学习中的痛点提供了新的途径。虚拟仿真技术能够通过VR、AR、MR等技术,构建高度逼真的虚拟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参与到实践教学中。为文科教学带来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
虚拟仿真赋能传统绘画教育,开启传统艺术数字化传承新模式
传统绘画教育受制于“名师资源稀缺”“材料损耗高昂”“技法可视化不足”等因素,难以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恒点通过虚拟仿真技术破解传统教学中“高成本临摹”“名师资源不均”等难题,为院校打造“零损耗、全场景、可溯源”的数字化教学体系。虚拟仿真能够复现名家真迹的笔法轨迹与墨色变化,模拟不同画派的手法,实现透视、回溯、跨时空临摹等途径,化解教学资源不足、技法动态演示不足问题,降低教学和试错成本。
-
数字教育新趋势,恒点以技术领航教育生态
随着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不断加深:虚拟仿真重塑教学场景、AI驱动产教深度融合、职教出海构建全球技能网络……南京恒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虚拟仿真技术为支点,通过虚拟仿真设备研发、虚拟仿真实训室搭建、虚拟仿真在线学习系统建设等,正深度参与这场教育变革的浪潮,赋能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