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虚拟仿真技术助力生态农业发展
“民以食为天”。我国是农业大国,中华文明是农耕文明,中华文明也强调天人合一,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我国各涉农部门也向来强调应深化改革,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以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
生态农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路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
虚拟仿真技术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
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各显所长、各尽其能,形成优势互补的良性循环;紧密联系、互为支撑,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三位一体、同步进行,形成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虚拟仿真教学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有较大用武之地,其能够帮助处理好新质生产力发展三要素的自身发展与协同发展的关系,从而发挥“1+1+1>3”的协同效应。以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教学深化改革,可以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
恒点通过校企合作,设计开发了多个环保与农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以解决现实难点。其以具有互动性、直观性、实操性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手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参与实验,并方便教师获得及时、全面的教学反馈,把控教学进度,实现科学化、人性化、精准化的教学管理。
由于现代农业与生态环保建立在生物、化学、物理等学科高度发展基础之上,与经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特别是生态农业成为关键热词的当下,其往往涉及工业生产、经济管理、生态治理等多个交叉的学科知识、产业技术,为科教兴农、科技兴农培养合格的高素质融合型人才。
虚拟仿真技术助力生态农业科技教学
以规模化畜禽养殖废水厌氧处理虚拟仿真为例,项目涵盖禽畜生长、农业废物污染处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多个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等相关专业都开设此类课程。但相比其他农科与环保实验,其教学实施难点突出。
首先,废水厌氧处理包含多个生、理、化转化的复杂过程,特别是产甲烷菌对环境条件要求苛刻,稳定运行前需要1-2个月的启动过程,且需要进一步处理才能达到排放标准。
其次,废水中污染物复杂,实验环境相对恶劣,对健康构成隐患,且一旦发生沼气泄露并遇明火(静电和火星)可能爆炸,有潜在安全问题。
再次,相关反应器系统庞大,一般实验室难以搭建,或只能作为演示性实验设备,处理的过程复杂、机理微观,影响因素众多,难以重现和呈现。
作为解决方案,规模化畜禽养殖废水厌氧处理虚拟仿真项目采用真实数据作为系统参数,提供了高仿真、高沉浸、低消耗、低风险的模拟实验环境,规避了反应条件苛刻、周期长、隐患与风险、过程不可逆等问题,并可以通过三维影像直观呈现难以预测的废水厌氧机理。
本实验按照模块设置,难度上循序渐进,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自主完成,对反馈的结果进行反思,帮助学生提升合理设置工程的思维与实践能力,强化其对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的认同,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工程伦理思想、社会责任感和专业自豪感。
通过在线平台,类似的实验教学项目,还可以共多人同时在线操作,并能够对外共享,向全社会开放。这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对于缩小城乡差距、振兴乡村、实现共同富裕有着极大的积极意义。
结语
畜禽养殖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生产内容之一,规模化养殖产生大量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直排将导致严重环境污染。养殖废水处理是农业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也符合国务院2015年《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的要求。
以规模化畜禽养殖废水厌氧处理实验作为难重点突破,有助于激发更多虚仿项目落地教育领域。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虚拟仿真技术,可以反哺生态农业技术、生产以及产业,让更多创新成果、先进成果、质优成果竞相涌现。
相关推荐
-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征集第三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典型应用场景案例的通知
为深入贯彻落实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有关部署,加快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利用智能技术支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革、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构建智能化、网络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经研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特组织开展第三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的典型应用场景案例征集工作。面向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征集并遴选一批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教学,成效显著、可复制推广的典型应用场景案例。
-
案例分享 | 新文科背景下国际外语交流虚拟仿真实验
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往往受限于时间和空间,难以提供真实的跨文化交际场景,这限制了学生语言实践和文化适应能力的培养。恒点联合南京邮电大学共同开发“万国邮联世界邮政日大会国际交流虚拟仿真实验”,以英语和邮政的交叉融合为突破口,以一年一度的万国邮政联盟世界邮政日大会为交际场景,通过虚拟仿真、多媒体动画、语音识别等技术手段,创设真实的语言交流情景,为学生开展语言训练、进行国际交流提供交际场景。
-
案例分享 | 深空探测科学教育虚拟仿真实验
恒点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同打造深空探测科学教育虚拟仿真实验。该实验项目将嫦娥四号国家重大型号工程转化为虚拟实验教学课程,培养学生运用基本原理解决航天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掌握天体运动基本原理、地月轨道转移原理、变轨速度计算方法、刚体定轴转动定律、姿态控制计算方法及深空中继通信原理等知识点。
-
虚拟仿真为智能制造时代的人才培养赋能
工业机器人作为制造业的关键技术,正在推动着产业升级与转型。与此同时,如何突破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这一瓶颈,成为行业的重要课题。恒点虚拟仿真技术为传统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通过高度还原工业机器人操作环境,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获得编程、调试与运行等全方位的实践操作机会,掌握工业机器人实践技能,增强岗位实践水平,为未来就业打好技能基础。
-
教育部:《职业教育人工智能应用指引》(征求意见稿)发布
为了引导职业教育领域系统化、规范化地推进人工智能深度应用,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了《职业教育人工智能应用指引》(简称《指引》)。《指引》内容包括总体目标、原则与路径, 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标准与评价,人工智能专业建设和专业智能化升级,人工智能课程建设,人工智能教学模式创新,教师人工智能教学胜任力提升,人工智能伦理与安全要求,以及人工智能应用的保障措施八个部分。
-
VR+AI:助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智能化创新发展
传统教育模式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以“知识传授为主,学习路径组织为辅”的授课模式低效循环频发,难以达成个性化能力培养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正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新宠。它不仅能够打破时空限制,提供更加灵活和扩展性的实验教学,还能够快速构建真实问题的场景和交互学习模式,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同时降低实验教学的成本。
-
全球仅5个,恒点入选!
由恒点承担的教育部语合中心项目“虚拟中文教学资源建设及教学模式”,借助模拟北京城市地铁场景进行留学生的中文语言教学,通过虚拟仿真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可视化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沉浸式的跨文化交际学习平台。成功从全球百余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被联合国语言和交流培训中心遴选委员会选为全球五个中文教学数字创新展示成果之一。并受邀于4月24号在哥伦比亚大学进行项目建设经验的分享交流。
-
虚拟仿真:赋能传统实训,破解矿业人才培养难题
虚拟仿真技术为高校矿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能够有效破解实践机会不足、高风险操作难以模拟、教学成本高昂等难题。通过构建沉浸式、交互式的学习环境,虚拟仿真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为矿业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虚拟仿真将在矿业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
大规模设备更新|MR智能互动沙盘赋能实训教育未来
在传统的实验或实训中,大量物理设备的投入、大量实验材料的消耗必不可少,教学过程也难以重复、复制、共享。MR智能互动沙盘是基于混合现实(MR)技术开发的一款教育实训设备。它结合光学空间定位技术,通过虚实融合的交互方式,为用户提供高度仿真的多学科协作训练环境。
-
大规模设备更新 | MR大空间协同系统重塑未来教育与实训生态
MR大空间协同系统结合混合现实技术,可实现多人协作,带来沉浸式体验。以此技术为基础的MR多人大空间训练平台能够为虚拟仿真实训课程提供高度逼真的虚拟环境、接近实战的训练体验,借助先进的定位跟踪技术,支持多人在同一空间内自由互动,如操作装备、搬运物资等,增强训练的沉浸感和真实感,从而提高团队协作、训练效果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