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江苏高校人工智能赋能专业建设行动方案》的通知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江苏省教育厅研制了《江苏高校人工智能赋能专业建设行动方案》。
江苏高校人工智能赋能专业建设行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人工智能的重要论述,积极响应教育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加快人工智能理念、知识、方法和技术深度融入高等教育专业建设,推动课程教材、培养方式、实习实践、教学管理及评价机制等改革创新,打造一流“人工智能+”专业体系,特制定如下行动方案。
一、打造一流人工智能+专业体系
(一)打造江苏特色、国内一流的人工智能专业集群。聚焦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从课程建设、实验条件、教师队伍等多方面,加强人工智能品牌专业和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打造若干江苏特色、国内一流的人工智能专业集群。支持相关高校成立人工智能教学联盟,加强资源共建共享和经验交流。鼓励有关高校加大人工智能专业建设投入力度,改革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式,形成融基础性、系统性、前沿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培养方案,强化科教协同、产学合作,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科研机构深度合作,联合打造人工智能实践应用平台,在项目式教学中提高学生应用人工智能的思维、能力和素养。省教育厅将会同省有关部门重点支持建设一批省级人工智能学院,发挥人工智能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示范作用。
(二)支持高校增设人工智能领域特色专业。支持有办学基础和能力的高校结合自身优势特色,合理增设人工智能、智能科学与技术、智能视觉工程、机器人工程等相关专业,或申请新设人工智能相关新兴交叉目录外专业。高校要坚持高标准开设、高质量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将新设的人工智能相关专业作为专业体系发展的新增长点,通过重点投入、改革创新和融合发展,打造新特色和新优势,为构建江苏特色的“人工智能+”专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着力提高江苏高校人才自主培养的规模和水平。
(三)提升高校教师人工智能素养。高校要加强对教师人工智能技术相关教育教学能力培训,提供算力、模型、软件等必要支撑条件,打造教学科研并重的一流人工智能教师团队,并依托虚拟教研室及基层教学组织构建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在专业教学能力、教法改革和科技创新方面发挥带头作用,推动提升全体教师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养。
(四)推动人工智能与其他专业交叉融合发展。在品牌专业三期建设中,大力支持人工智能与其他专业交叉融合发展,在专业教学中引入典型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建设智能化教学和创新实践平台,应用人工智能工具完善各专业知识图谱和能力图谱,推动人工智能赋能现有专业改造升级。支持有条件的高校采用辅修专业和微专业等形式,面向其他专业学生开设相应人工智能课程及学习模块,支持有兴趣的学生跨专业学习人工智能知识技能。支持有关高校开设“人工智能+其他专业”的双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和联合学士学位项目,开展多类型人工智能人才联合培养,丰富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形式、创新培养内涵、提升综合育人水平。
二、加强高水平人工智能课程教材建设
(五)构建“人工智能+”课程体系。支持全省本科高校结合实际,为不同专业学生开设有关人工智能课程,包括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人工智能专业核心课程、“人工智能+X”交叉课程等,形成覆盖全面、层次清晰、特色鲜明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鼓励有条件的高校面向全体本科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加强人工智能伦理教育,促进学生了解人工智能思维方式和基本方法,掌握人工智能基础性工具。深化人工智能相关领域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支持争创国家级智慧课程,推动将国产人工智能软件和模型等纳入教学内容,提升专业核心课程的前沿性、交叉性和创新性,在全国形成影响力和示范性。支持有关高校建设大批“人工智能+X”交叉课程,将人工智能最新技术和应用场景融入“四新”专业建设。鼓励高校间深度合作,实现优质“人工智能+”课程资源共享,省级层面将重点建设一批优秀人工智能共享课程。
(六)支持编著人工智能高质量教材。紧跟全球人工智能发展前沿,支持高校组织名师名家领衔编著一批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人工智能+”高质量教材,包括通用性强、通俗易懂的科普性教材,反映学术前沿和最新研究成果、面向人工智能及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核心教材,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工程、金融、医疗、人文、艺术等领域的“人工智能+”交叉型教材。支持高校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建设新形态数字教材,迭代传统教材的编写、呈现和展示形式,加快建设“教学评”一体化的交互式、多模态、数字化系列教材。省教育厅将在省级规划教材认定和国家级规划教材、教材奖申报推荐中,予以各类人工智能教材倾斜支持。
三、深化“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应用场景
(七)深化人工智能辅助教师教学。鼓励高校在教师备课、教学辅导、作业批阅、教研分析等方面充分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案、提高备课效率、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将智能思维、数字素养和AI工具应用融入教学方案,根据学生学习进度实施个性化教学,鼓励智能化、创造性和沉浸式的施教形式。省教育厅将组织遴选 “江苏高校AI辅助教学应用”优秀案例。
(八)深化人工智能辅助学生学习。将AI技术更广泛地应用于智能选课、线上教学、课外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更方便灵活的伴随式学习支持,打造师、机、生互教互学、虚实结合的新型学习模式,大幅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建设未来智能学习中心,打造集知识服务、学习支持、教学辅助为一体的“人工智能+”学习社群,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究学习,激发学生专业好奇心、求知欲和主动性。省教育厅将组织遴选“江苏高校AI辅助学生学习应用”优秀案例。
(九)深化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管理。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学质量管理、智能决策支持等,对学生学习过程、毕业升学、就业成长等海量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在此基础上优化培养方案和评价机制,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大力推动教学改革,为学校管理决策和专业监测、本科教育教学评估提供智能化支撑。省教育厅将组织遴选 “江苏高校AI辅助教学管理应用”优秀案例。
(十)深化人工智能辅助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充分发挥AI技术在文献查新分析、实验设计优化、实验数据处理、创业项目模拟等创新创业训练中的辅助作用。鼓励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学院和基地等大力开展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创业项目。在江苏大学生创新大赛中,加大对“人工智能+”类型项目的支持力度。
四、推进本科教育人工智能产教融合
(十一)实施人工智能产教协同育人。大力支持高校与人工智能行业模型研发和数据产品服务企业深度合作,在行业龙头企业和研发机构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完善实习实践制度,增强学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在智能环境中的适应力和创造力。与头部企业深度合作,整合校内外人工智能软硬件和数据资源,建设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开展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探索研究,共建课程、教材等教学资源,联合开发智能化教学助手和AI学伴、教学工具等。省教育厅将在省级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认定和教育部优秀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推荐中,对“人工智能+”类型项目优先支持。
(十二)支持高校积极参与人工智能大模型平台建设。聚焦优势制造业、工业互联网、新能源汽车、医疗健康、智慧物流等领域,支持高校与人工智能领域高新技术企业合作,积极参与行业大模型研发、公共云服务系统运维等工作,共建共享一批算力基础设施。支持高校进一步发挥智库作用,为政府提升数字化、智能化治理能力建言献策,积极参与国内外人工智能行业标准规范制定,提高行业影响力和话语权。
五、加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国际合作
(十三)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工智能人才。加快推进人工智能领域国际化人才培养,打造一批“人工智能+”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支持高校引进世界一流大学资源,开展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合作办学、学生联合培养,鼓励邀请人工智能领域全球知名学者来苏讲学、开展科研合作。加大力度支持选派师生赴境外开展访学、参与人工智能领域相关国际会议等。实施江苏高校 “智慧课程慕课出海”行动,通过高校在线教学国际平台等,搭建优质智慧课程引进与输出的双向沟通渠道,推动教育资源全球共享。
文章来源:江苏省教育厅
相关推荐
-
数智赋能实验教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传统的实验教学通常分为基本验证、综合设计、研究探索三个层次。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实验教学的内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实验教学不应仅停留在验证已有知识的层面,而应通过“前沿引领+产教融合”的方式,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东南大学熊宏齐教授提出“数智赋能实验教学”理念,从实验教学的再认识、虚拟仿真与AI技术的融合、实验教学的整体设计三个方面,探讨如何通过数智技术提升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
AI时代的虚拟仿真实验建设探索与展望
近日,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建设“通用+特色”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南开大学实验室设备处副处长张金教授,对于AI时代虚拟仿真实验的建设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为我们打开了 AI 时代虚拟仿真实验建设的新视野。
-
政策引领职业教育新机遇,以虚拟仿真基座托举大国工匠培养
虚拟仿真、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为高校、职校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手段。恒点与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在恒点协助下,共同打磨教学资源案例库;同时以零代码开发工具VRC-Editor虚拟仿真编辑器为核心,打造虚拟研创中心,进而根据自身需求开发教学资源、建立全新的数字化实验教学体系,同时,由恒点量身定制的虚拟仿真一站式解决方案,因地制宜为校方实训基地提供虚拟仿真设备,实现智能化升级。
-
恒点助力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打造虚拟仿真智慧实训新范式
南京恒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以定制化虚拟仿真教学解决方案为核心,实现实训教学智能化升级,共建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在“硬件+软件+内容”一体化定制化虚拟仿真教学解决方案的帮助下,实现了对职业实训教学的升级革新。在数控加工、精密测量、工业机器人装调、智能制造单元、效控机床维修、智能制造生产线、五轴加工数字孪生、工业机器人工作站、工业机器人性能测试、智能制造车间等方面展开教学。
-
关于举办“AI+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建设与创新应用研讨会的通知
为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加快以“智能化、装备化、体系化、标准化”为趋势的新形态虚拟仿真资源的建设与实效应用,分享实践教学数字化经验,推动人工智能与虚拟仿真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深度融合。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校实验室研究委员会联合恒点虚拟仿真,将于4月20日举办“AI+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建设与创新应用研讨会。
-
响应教育部职教新标准,虚拟仿真驱动职业院校构建数字化教学新生态
教育部印发758项新修订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标志着职业教育正式迈入“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阶。恒点依托十余年技术积淀,构建“平台+内容+服务”全链条解决方案,为职业院校提供高度仿真的虚拟仿真实训软硬件一体化建设,赋能职业教育实训,化解“三高四不”教学难题,促进职业院校产教融合。
-
突破直播人才培养困境,虚拟仿真技术构建电商教育新范式
针对直播电商行业人才供需错配难题,南京恒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新推出虚拟仿真教育解决方案。通过自主研发的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破解职业院校实训高风险、高成本、动态场景缺失(模拟舆情处理)及粗放评价体系(实现实时数据监测与精准能力诊断)三大痛点。平台构建全流程虚拟直播生态,支持多角色协同实训与实时反馈,植入助农直播等思政场景,同步推出3D-LED交互系统实现动作捕捉与跨终端互联。
-
恒点助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AI教学新生态,打造虚拟仿真实验室新样板
在恒点的支持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实验教学部依托丰富的实验实践资源,整合教学优势、科研成果,运用AI技术赋能数字化教育空间,重塑教育实践,强化科研保障,构建起学科交叉、科教融汇、虚实结合的虚拟仿真实验室。从“虚实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三个方面,开展创新实践训练,不断推动学生工程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提升。
-
案例分享 | 药用菌物灵芝发酵生产虚拟仿真实验
恒点与南京中医药大学共建药用菌物灵芝发酵生产虚拟仿真实验,其以虚拟仿真技术为核心,基于现实参数构建高精度3D发酵罐模型,还原工业级操作界面,动态模拟菌丝增殖、多糖合成等微观过程,实现“透视级”教学体验。学生可零风险完成高压灭菌、参数调节等操作。
-
中医药教育数字化的虚实融合新实践
恒点与校方共建的中医药专业虚拟仿真实验项目项目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采用个性化、智能化教学模式。围绕中草药生产关键步骤,利用虚拟仿真实现理论讲解、实践操作与考核评估协同,提升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通过内置VR/AR场景和多模式学习功能,支持双平台接入,借助系统进行数据分析与实时反馈,帮助老师及时变更教学策略,实现因材施教。教学过程还融入思政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生物制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