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享|南方红壤区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虚拟仿真实验
水土流失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头号问题。水土保持是江河保护治理的根本措施,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如何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将前沿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将社会责任、职业道德植入教学项目,提高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激发学生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将立德树人融入教学各环节,是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对水土保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重要挑战。
背景与痛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持续呈现“双下降”态势,但水土流失防治成效还不稳固,防治任务仍然繁重。我国南方红壤区人工林分布广泛,由于树种单一,在人为活动干扰下,普遍存在林下植被稀疏、土壤裸露、水土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低、生态服务功能衰退等生态安全问题,呈现“远看绿油油,近看泥水流”的现象,严重制约了南方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具备扎实专业基础和实践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
常规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实验受各种因素限制,这些困难包括: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持续时间较长,工程设计与建设需要投入大量时间,改造成果短期内无法体现,因此小流域治理效果无法短时间在线下教学实验中得到响应。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和财力,生产实践中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一般需要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投入。
生态清洁小流域是专业化程度高的综合训练内容,教学涉及要素多,环节复杂,途径多样。如果仅有课堂演示或参观体验教学,无法全面掌握重要知识点。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措施一旦失败,无法逆转,将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也有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持久的不利影响。
实验内容中的知识点涉及林学、环境科学、生态学、水利工程等多学科交叉,综合性强。
最终导致教学环节内容只能通过书本、多媒体课件或者参观式教学等手段部分实现,严重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解决方案
在此背景下,南京恒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南京林业大学联合开发的《南方红壤区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虚拟仿真实验》,为水土保持专业教育带来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本项目面向生态文明建设和行业发展对水土保持人才培养的要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学目标明确。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最新成果、最新知识向课堂转移,达到科研成果反哺实验教学,完整再现南方红壤区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全过程。学生身临其境,在接近真实的场景中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通过反复实验、探索、思考,发现并获得知识,达到培养具备扎实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目标。通过情景体验式教学及原理知识,学习并掌握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激发和激励学生“保护水土资源,守护绿水青山”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项目融合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实验模块循序渐进、交互可逆,教学内容完整。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设计和自主分析完成水土流失调查、成因分析,循序渐进理解和掌握治理措施技术及生态功能评价,有效巩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本项目可以全过程记录并实时反馈结果,实验过程合理,实验成绩评价客观。通过实时反馈实验结果,老师能够全面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小流域现状调查的全面性,生态环境问题梳理的准确性、综合治理技术的可行性、治理效果评估的科学性。系统能自动记录学生的每一步实验结果,并进行实时评判,不同实验环节根据实验条件、实验结果实行阶梯式赋分,同时考虑实验者的实验参与时间、参与度,确保实验成绩评价客观合理。
结语
恒点的虚拟仿真实验通过高度逼真的多场景设置、理论知识回顾、实验模拟、在线交互、实验考核等环节设置,不仅可满足本实验教学内容系统性、完整性的需求,而且在开放、交互的虚拟环境中进行自主实验设计与操作,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相关推荐
-
AI+虚拟仿真,助推虚拟仿真智能化发展
AI技术与虚拟仿真的融合,为教育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有力地推动了虚拟仿真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在这一进程中,恒点AI技术强势赋能虚拟仿真项目,打造实践目标图谱、能力图谱和学习图谱。其中,实践目标图谱为学习指明方向,学习图谱助力学生高效达成目标,能力图谱则对学习成果进行全面评估和反馈,进一步指导学习目标和学习路径的优化,构建智能化虚拟仿真学习新生态。
-
虚拟仿真助力医学影像教育迈向新高度,让人才培养没有差距
从X光、CT到 MRI、超声等,精准的医学影像诊断为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撑。然而,医学影像专业人才的培养却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影像设备资源有限且昂贵,学生实操机会不足;另一方面,传统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恒点通过构建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凭借丰富的资源、个性化学习模式与沉浸式实践体验,为医学影像专业人才的培养注入了新活力。
-
虚拟仿真赋能灾害防护教育,以数字之盾筑牢生命安全防线
防灾工程人才缺口持续扩大,传统灾害防护教育深陷“三高三难”困局。高危场景难构建、复杂过程难呈现、跨学科教学难开展。恒点以虚拟仿真技术赋能灾害防护工程教育,通过高精度虚拟仿真技术,1:1还原灾害场景,化高危、高难度场景为零风险实践教学场景。虚拟仿真教学以真实的数据为基础,能够模拟灾害演化过程,以及防灾工程的应对。
-
数字技术筑牢安全工程教育防线,虚拟仿真教学项目赋能自然灾害防护人才培养
传统自然灾害防护教育主要依赖于理论教学,方式与内容往往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体实验则存在诸多限制,如成本高、风险大、难以模拟真实场景等。恒点推出自然灾害防护相关的虚拟仿真教学项目,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构建了高度逼真的自然灾害场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灾害现场,为自然灾害防护教育提供了安全、高效的学习环境。
-
“新双高”视角下,虚拟仿真赋能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
职业院校作为培养技术人才的重要阵地,在新能源汽车维修人才培养方面却面临着诸多难题。在新双高计划的指引下,新能源汽车专业需紧密围绕产业需求,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内涵建设。虚拟仿真技术凭借其突破时空限制、降低实践成本、增强交互体验等优势,成为破解职业院校新能源汽车专业教学瓶颈的关键路径,为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
-
跨文化设计教育数字化转型,虚拟仿真打破空间与认知的边界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深化与跨国设计项目激增,兼具文化敏感性与创新力的室内设计师成为行业刚需。然而,传统教学深陷多重困局。为此,恒点以虚拟仿真为技术核心,助力院校打破“地域局限”迈向“全球共创”,共同探索跨文化设计人才的培养新路径。作为教学配套的硬件设施,恒点推出跨文化设计XR数字融合工作站,从而着力改善传统多媒体教学效率低、管理难、功能单一、无法适应未来虚拟仿真应用需求的短板。
-
室内设计专业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开启设计教育新视界
室内设计行业作为提升空间品质和生活品质的重要手段,其市场需求不断增长,为室内设计专业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与此同时,传统室内设计教育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诸多不足,难以满足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恒点推出的室内设计专业虚拟仿真实践教学项目,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构建了多种典型室内空间场景,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有效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实践操作机会不足的问题。
-
6大行动,让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来看教育部最新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发布关于组织实施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的通知。其中提到,经过3至5年努力,教师数字素养全面提升,熟练应用数字化手段开展教育教学成为新常态,探索形成大规模因材施教和人机协同教学的有效路径。
-
恒点助力江苏职业院校装备制造大类教师“AI+虚拟仿真”能力素养提升
近日,2025年江苏省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装备制造大类教师课程实施能力提升培训在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举行。恒点作为企业代表,受邀对培训教师开展《AI+虚拟仿真赋能实践教学创新发展暨教育智能化建设与应用》讲座。报告围绕虚拟仿真技术在职业教育装备制造大类中的教育和应用;职业智能知识库、实践目标图谱、职业能力图谱的建设与应用;虚拟仿真智能化升级等内容等内容进行了经验分享。
-
虚拟仿真重新定义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
如今,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开设了新能源汽车相关专业。专业涵盖新能源汽车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等多个方向。与此同时,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存在诸多的局限性。恒点专注于信息化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的深度融合,为新能源汽车专业提供完整的虚拟仿真教学解决方案,构建虚拟仿真实训基地,解决传统实训中“三高三难”问题,同时融入智能网联等前沿技术模块,推动产教深度融合与校企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