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享|国际诉讼纠纷中的文书司法鉴定虚拟仿真实验(中英双语)
对“产学融合”的传统认知往往局限在理工领域,而以法学为代表的文科专业教学同样需要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从而学以致用。
模拟教学是司法教学的重要环节,其通过对现实司法实践的模仿与体验,实现培养学生法律实践技能、判断学生法律知识掌握程度和司法实践表现的目标,并加深对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理念的认同。
在传统的模拟教学中,受条件和学校投入的限制,很大程度上表演形式大于实质内容。VR等新技术作用应用于模拟课堂,以沉浸式教学替代传统的演练式教学,鼓励学生在虚拟仿真的环境中,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锻炼思维、应变、表达等能力,能达到更为理想的效果。
背景与痛点:问题分析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诉讼纠纷数量不断攀升,文书司法鉴定作为解决这些纠纷的关键环节,对维护法律公正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教学方法在实践机会、技术更新、双语教学以及互动性方面存在局限,亟需创新的教学模式来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专业技能。
由于真实案件材料的敏感性,可能涉及到隐私、版权,学生难以接触到一手的司法鉴定材料,限制了实践教学的深入。
传统司法鉴定实验室的建设和维护成本高昂,课程缺乏互动和参与感,评估机制往往效力不足,限制了学生深入理解司法鉴定过程。同时,法庭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而教材的更新周期往往较长,导致教学内容与实际技术发展不能同步。法学教育往往不采用双语,影响了跨语种司法实践能力提升。
这些导致传统的司法鉴定教育偏重理论,缺乏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解决方案:设计与实施策略
对此,恒点与南京师范大学共同推出了“国际诉讼纠纷中的文书司法鉴定虚拟仿真实验(中英双语)”实验。本实验旨在通过创新的虚拟仿真技术,提供一个高效、互动且双语的学习平台,以培养适应国际化需求的法治人才。
通过模拟真实案件和场景,虚拟仿真实验提供了一个成本效益高、风险低且互动性强的学习平台。
该系统将最新的司法鉴定技术和方法融入教学内容,建设全面虚拟仿真实验室,确保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并以虚拟操作弥补实体模拟资源不足、试错及维护成本高昂等问题,让学生在安全的虚拟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
在虚拟仿真实验室中,学生可以体验文书鉴定、指纹分析、文件比对等多个模块,每个模块都包含详细的操作指南和实时反馈系统,提高学生对现代科技在法律实务中应用的认识和操作能力。独特的一键切换中英文方式,以及定期更新的双语案例库,可以强化双语司法实践能力。
互动式学习模块,如模拟法庭辩论、角色扮演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沟通技巧。实施全流程量化评估,能够追踪学生的学习进度,给出实时反馈和最终的评估报告。
通过参与本实验,学生能够充分深入理解司法鉴定流程,锻炼批判性思维,体验司法鉴定过程,拓宽国际视野,激发研究和创新能力,并加深对依法治国理念的理解与认同,更好地为未来的法律职业做准备。
相关推荐
-
案例分享|电力市场交易虚拟仿真实验
传统电力市场交易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难以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恒点推出的电力市场交易虚拟仿真实验,让学生能够在低风险、高效率的虚拟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直观感受电力市场交易的复杂性和动态性。该实验平台以实际电力市场交易为蓝本,高度还原了市场交易的各个环节,包括市场发布、市场申报、市场出清、结果发布等。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扮演发电商和售电商的角色,进行虚拟报价操作,体验真实的市场交易过程。
-
破解“双碳”人才培养困局,虚拟仿真重塑能源交易教育
真实能源交易涉及电网实时调度、碳配额拍卖、绿证跨境结算等敏感操作,书本交易无法接触实时变化的数据。恒点将虚拟仿真技术运用于实践教学,着手解决现有能源交易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虚拟仿真实验借助虚拟仿真技术实现从单点知识到系统决策的全场景覆盖,以模拟的行业真实应用场景复刻实操细节,支持通过数据调整交易策略,在实践中理解能源市场的机制原理,强化理论、实践相互结合的能力,深化对跨界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
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教科研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的通知
深入研究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的有效路径,推动人工智能助学、助教、助研、助管。推进职业教育“教”与“学”的数字化改革,探索AI驱动的课程设计、沉浸式教学场景、个性化学习路径等,同步构建多模态教学大数据采集分析系统,强化教学过程成效追踪与学习行为预警。推动教师队伍数字化转型。探索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教科研改革,研究构建职业教育教科研AI数据库,提高职业教育战线教科研效率和质量。
-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征集第三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典型应用场景案例的通知
为深入贯彻落实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有关部署,加快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利用智能技术支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革、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构建智能化、网络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经研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特组织开展第三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的典型应用场景案例征集工作。面向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征集并遴选一批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教学,成效显著、可复制推广的典型应用场景案例。
-
案例分享 | 新文科背景下国际外语交流虚拟仿真实验
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往往受限于时间和空间,难以提供真实的跨文化交际场景,这限制了学生语言实践和文化适应能力的培养。恒点联合南京邮电大学共同开发“万国邮联世界邮政日大会国际交流虚拟仿真实验”,以英语和邮政的交叉融合为突破口,以一年一度的万国邮政联盟世界邮政日大会为交际场景,通过虚拟仿真、多媒体动画、语音识别等技术手段,创设真实的语言交流情景,为学生开展语言训练、进行国际交流提供交际场景。
-
虚拟仿真赋能高校新文科专业:变革与突破
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新文科建设成为高校文科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而虚拟仿真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正逐渐在高校新文科专业中崭露头角,为解决传统文科学习中的痛点提供了新的途径。虚拟仿真技术能够通过VR、AR、MR等技术,构建高度逼真的虚拟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参与到实践教学中。为文科教学带来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
虚拟仿真赋能传统绘画教育,开启传统艺术数字化传承新模式
传统绘画教育受制于“名师资源稀缺”“材料损耗高昂”“技法可视化不足”等因素,难以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恒点通过虚拟仿真技术破解传统教学中“高成本临摹”“名师资源不均”等难题,为院校打造“零损耗、全场景、可溯源”的数字化教学体系。虚拟仿真能够复现名家真迹的笔法轨迹与墨色变化,模拟不同画派的手法,实现透视、回溯、跨时空临摹等途径,化解教学资源不足、技法动态演示不足问题,降低教学和试错成本。
-
数字教育新趋势,恒点以技术领航教育生态
随着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不断加深:虚拟仿真重塑教学场景、AI驱动产教深度融合、职教出海构建全球技能网络……南京恒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虚拟仿真技术为支点,通过虚拟仿真设备研发、虚拟仿真实训室搭建、虚拟仿真在线学习系统建设等,正深度参与这场教育变革的浪潮,赋能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
-
虚拟仿真如何点亮教育数字化未来
当前,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全球趋势。我国职业教育正从“3C”(规模化、标准化、同质化)迈向“3I”(国际化、智能化、集成化)。人工智能和虚拟仿真技术将为教育提供更加个性化、沉浸式和高效的学习体验。恒点以其先进的虚拟仿真技术和丰富的产品与服务,成为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有力推动者,打破学科壁垒,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术融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了跨学科学习的机会。
-
“新双高”政策导向下,虚拟仿真如何重塑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
在“新双高计划”和产教融合政策驱动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建设需聚焦 “技术+艺术+产业”三维融合。基于此,恒点打造“数字媒体艺术虚拟仿真实训室”,通过数字创作全流程XR工作站、XR拍摄系统、混合现实大空间(空间计算)开发体验系统、高精度动捕系统+数字人等虚拟仿真硬件设备,构建虚实融合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助力职业院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新双高计划”建设,赋能人才培养和产教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