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虚拟仿真:赋能高等教育革新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AI)技术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教育领域也不例外。
近日,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加快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利用智能技术支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革、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构建智能化、网络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教育部高教司特组织开展第二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的典型应用场景案例征集工作。
在高等教育领域,虚拟仿真实训作为一种利用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实验模拟的教学工具,正逐渐成为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创新教育方式之一。
人工智能+虚拟仿真
助力高校实训教学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拥有巨大的高等教育规模、相对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逐渐提升的高等教育质量、有效的区域融合和积极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一定程度上能适应新发展格局构建的需要。
“纸上得来终觉浅”,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但高等教育在实训教学过程中,仍然面临两大主要问题,一是教育资源不均衡:二是在实训教学过程中,一直面临着高投入、高损耗、高风险和难实施、难观摩、难再现的“三高三难”痛点。
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结合计算机声、光、电等技术,利用VR、AR、MR等模拟实训真实场景的虚拟仿真实训,正在重塑传统的教学和学习模式。
通过虚拟仿真实训,学生可以根据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结合虚拟场景,利用高度逼真的虚拟场景和交互性,将虚拟仿真与实体装置相结合,提高实践效率。
这种方法打破了时空限制,让学生不仅可以随时投入到实验中,提高实践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产教融合,还降低了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如中毒、爆炸、火灾等,确保了实验教学的安全性。
同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加入,高校实训教学将更加智能化、个性化。人工智能可以作为虚拟环境中的助教,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表现,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反馈。此外,人工智能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助力高校实训教学。
恒点虚拟仿真
赋能高等教育革新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虚拟仿真实训将更加真实、互动和智能化。它将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和精准的学习体验。此外,虚拟仿真实训平台也将在远程教学、在线教育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和教育公平,让“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教育愿景成为现实。
在过去的一年,高等教育平台上线优质慕课MOOC超过2.7万门,提供19.8万门慕课及定制化课程,服务西部高校学生5.4亿人次,慕课数量和应用规模世界第一。全国各地的高校学子,都可以通过人工智能下的慕课系统,在实训课程中感受到全流程场景化再现。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曾说:“人工智能是把金钥匙,不仅影响未来的教育,也影响教育的未来。”
对此,恒点持续8年,投入大量人力、资金、技术,开发包括虚拟仿真教学内容开发、线下教学条件及课程教学管理在内的一系列产品体系。
回望成立之初,恒点便依据当前慕课发展趋势,创新地提出MOOL(Massive Open Online Labs大规模在线开放实验室)概念,可谓是对慕课的创新发展。
MOOL在重视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具有互动性、操作性的实验内容:一方面体现为开放实验教学的讨论和答疑,以及学员的互相学习;另一方面体现为实验设计围绕知识点教学开展,强调对相应的动手及实践能力的训练,全面应用并掌握相关实验课程知识,令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同时,在MOOL的帮助下,不同硬件设施水平的学校,可以跨区域、跨行业领域共享同一节实验课,进一步升华了MOOC的开放性、普惠性等特性,促进教育公平、革新高等教育。
在高等教育领域,恒点每年新增160余项虚拟仿真一流课程定制案例,涉及电气工程、航空航天、武器装备、医学、中医药、中文教育、智能制造、管理、文学、思政、建筑、土木工程等40余个专业方向。截至目前,恒点产品和服务已走进全国300+所学校,累计800余项虚拟仿真一流课程定制,服务师生800000+。
未来,恒点还将进一步探索将人工智能和虚拟仿真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发掘虚拟仿真在当前趋势下具备的巨大潜力,为高等教育事业提供更多的有力支持。
相关推荐
-
虚拟仿真技术,推进考古研学高质量发展
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虚拟仿真、数字孪生等技术的突飞猛进,为考古研学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具有感知性、沉浸性、交互性、构想性、智能性的实训教学新模式,以技术推动考古研学数字化、多元化的快速发展。虚拟仿真不仅仅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手段,也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其通过沉浸、交互式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通过科学的评价系统,对学生的综合能力予以评分,有助于素质教育教学理念的落地。
-
案例分享 | MEMS电容式加速度计虚拟仿真实验
MEMS加速度计已经成为无处不在的传感器,其应用面之广,覆盖了从国防到民用基础设施等各个领域,涉及各种小尺寸、低功耗和高性能应用。然而目前MEMS传感器的教学只能停留在书面教学层面,主要是MEMS传感器设计难度大,结构复杂,制作工艺设备价格昂贵且对环境要求非常苛刻,校准试验受到场地及安全限制等实验教学的难题,因此只有通过虚拟仿真实验,才能把这一高新技术内容引进实验课堂。
-
虚拟仿真:重塑仪器专业传统教学模式
仪器仪表制造业发展水平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工业现代化程度。由于实验课时有限且仪器昂贵,部门学校仪器分析实验多为演示性实验。教师通常会在课堂上独立完成实验,学生只能观摩并撰写实验报告。虚拟仿真实训是通过计算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生成逼真的虚拟仪器设备。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操作仪器设备的机会。
-
政策解读 | 从“双高计划”到“新双高”,虚拟仿真能做什么?
“新双高”目的在于培养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而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的迅猛进步对教育教学模式构成了新挑战。实训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但也有种种限制。虚拟仿真技术赋能实践教学,深化产教融合,从而更好地解决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企业产业升级脱节等问题
-
重磅!新增23校!第二轮“双高计划”院校增至220所
第二轮“双高计划”将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的新要求,集中力量建设6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6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每个高水平专业群经费投入为1000万/年。《第二轮“双高计划”标准框架》包括思政工作的引领度、社会需求的匹配度、条件基础的支撑度、建设措施目标的可达成度、政策机制的保障度、成果成效的贡献度等。
-
案例分享 | 多旋翼无人机装配与群体协同虚拟仿真实验
低空经济发展迅速,无人机备受大家关注。由于各种因素,无人机集群技术实验教学面临严重困难,相关实验教学必须依托虚拟仿真技术展开。恒点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同开发设计的“多旋翼无人机装配与群体协同虚拟仿真实验”让学生掌握无人机集群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无人机集群的通信与组网方式,掌握经典的无人机群体协同算法,培养探究式的思维方式和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该课程也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
时速450公里,科幻高铁问世背后的黑科技功臣
“CR450科技创新工程”取得重大突破。取得这样的成就,与研发团队在技术层面上狠下功夫不无关系。工信部、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6年)》以加快虚拟仿真技术与具体行业应用的融合。虚拟仿真应用于材料科学的研究与教学,赋能工业数字化转型,从人才培养层面,推动新材料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实现2035年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贡献力量。
-
因地制宜、因校而异、因材施教,恒点为虚拟仿真教学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2024年全国教育数字化工作总结会,提到如何深化教育改革,实现课堂教学高质量发展,满足各行各业对人才培养的高追求,需要各界共同实践、积极探索。恒点通过多方合作,通过虚拟仿真技术为校方提供定制化、一站式的系统解决方案,落地了一批虚拟仿真教学项目。无论是XR数字工作站和MR智能互动沙盘都展现了优良的教学效果。
-
案例分享 | 南京长江大桥艺术亮化设计虚拟仿真实验
南京长江大桥,作为中国桥梁建设的里程碑,其艺术亮化设计不仅是城市景观的一部分,更承载着传承与创新的重任。恒点智能教育推出的“南京长江大桥艺术亮化设计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正是对行业现实需求的有力回应。实验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造型基础感知能力、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造型基础设计的程序与步骤、原理与方法,并运用当代科技技术,完成既精良又富有创意的设计作品。
-
虚拟仿真技术,引领城市景观设计教育革命
恒点智能教育的虚拟仿真技术在解决城市景观设计问题中的作用和成效显著,如突破教学资源限制、改善师资力量薄弱、优化评价体系等。技术进步对城市景观设计教育或实践质量和效率的积极影响不容忽视。展望未来,恒点智能教育的虚拟仿真技术有望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教育和实践的创新,提高设计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为城市景观设计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