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仿真技术,如何赋能生态文明与环保科技教育
8月15日全国生态日即将到来,为了深化生态文明思想的大众化传播,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增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全国人大常委会特设这一纪念日。同时,这也有利于进一步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故事,更好参与全球环境和气候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虚拟仿真为生态保护培养人才
当前,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给人民群众带来强烈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有力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念,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成为各地区各部门的共同行动。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保重视的愈发加深,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虚拟仿真技术逐步被应用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育。
早在2022年,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教育部印发了《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提到“加快建设一批在线课程、虚拟仿真实验课程的培育项目”。
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以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为支撑的实验或实操课程在全国各院校落地,有力助推了环保教育的开展、环保技术的研发、环保人才的培养。
虚拟仿真教育对生态环保的意义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将科技创新更为高效地转化为产业创新,这一过程,既表现为新兴技术的应用推广,也表现在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作为新兴技术的虚拟仿真,其对生态教育和环保人才培养的意义正在于此。
首先,虚拟仿真技术可以营造高度还原的自然场景,使学习者通过身临其境的感受,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例如,通过虚拟仿真技术,人们可以亲身经历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等环境问题所带来的后果,从而深刻理解环境保护的紧迫性;还可以模拟自然灾害的发生,比如酸雨、洪涝等,让人们切实体会环境破坏的危害,进而树立起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其次,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可以提供丰富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知识。受限于教育手段,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真实地呈现生态问题的机理,而虚拟仿真技术可以将信息以全方位、立体化、直观化的场景加以展示,使学习者更直接、便利地了解环保知识。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构建新能源发电厂、环保产业园区、生态农场等场景,学习者能够了解环境友好技术的应用与前景,强化生态文明意识与环境工程责任感。
再次,虚拟仿真技术还可以提供参与式的学习体验。传统教育采用“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学习者缺乏实操的机会与主动的参与感。虚拟仿真技术更加以人为本,提供互动式的实操体验,帮助学习者缩短理论学习到实际运用的距离。
此外,采用虚拟仿真技术开展教育,减少了对场地的占用,规避了实验和实操教学过程中的风险性、危害性、破坏性,减少了对资源、素材的消耗,从某种意义上,也能够降低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与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身体力行践行环保主义。
最后,虚拟仿真技术还可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全球化开展,有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可以跨越时空和地域的限制,通过在线开放式课程平台,给学习者随时随地参与学习和实操的便利,给全社会、全世界以获得相关教育的机会,有利于学习资源的共享,促进普通人同环保组织、专家进行互动和交流,提高人类整体的环保意识和行动。
结语
新质生产力推动绿色发展,有利于更好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加快绿色发展,就是寻求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绿色技术的应用和绿色产业的发展,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和环境保护的有效融合,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由于生态环保涉及生物、化学、物理、农业、工业、水利、电子、计算机等多个交叉学科,与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息息相关,涉及知识门类众多而繁杂,因此需要全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恒点与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工程学院、南京邮电大学、常熟理工学院等多所院校积极开展合作,共同设计一系列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以新兴技术变革教育,以虚拟仿真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以高素质人才反哺技术进步,形成新质生产力要素的良性循环。
相关推荐
-
打破癌症诊断教学困局,虚拟仿真实现临床实战常态化教学
在医学院校和职业卫生类院校的课堂上,癌症诊断教学长期面临难以突破的瓶颈。恒点通过情景化的虚拟仿真教学体系,将虚拟现实与医学教育深度融合,构建了覆盖癌症诊断全流程的沉浸式学习环境,实现真实临床场景的“无风险复刻”。通过虚拟仿真,学生可以在安全环境中反复试错,培养临床决策能力,打破了临床实践机会不足的瓶颈,为医学教育提供完善的虚拟临床解决方案。
-
6大行动,让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来看教育部最新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发布关于组织实施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的通知。其中提到,经过3至5年努力,教师数字素养全面提升,熟练应用数字化手段开展教育教学成为新常态,探索形成大规模因材施教和人机协同教学的有效路径。
-
“人工智能+虚拟仿真”,开启数字文旅实践教学新篇章
在文旅产业蓬勃发展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当下,“人工智能+虚拟仿真”正深刻变革数字文旅专业人才培养路径,为实训教学注入新动力。针对职业院校在应用人工智能的关键要点,结合传统文旅产业的实训痛点,南京恒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推出“数字文旅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打造专属于数字文旅职业教育的“人工智能+虚拟仿真”解决方案,构建虚实融合、产教协同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征集第三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典型应用场景案例的通知
为深入贯彻落实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有关部署,加快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利用智能技术支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革、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构建智能化、网络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经研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特组织开展第三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的典型应用场景案例征集工作。面向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征集并遴选一批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教学,成效显著、可复制推广的典型应用场景案例。
-
案例分享 | 新文科背景下国际外语交流虚拟仿真实验
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往往受限于时间和空间,难以提供真实的跨文化交际场景,这限制了学生语言实践和文化适应能力的培养。恒点联合南京邮电大学共同开发“万国邮联世界邮政日大会国际交流虚拟仿真实验”,以英语和邮政的交叉融合为突破口,以一年一度的万国邮政联盟世界邮政日大会为交际场景,通过虚拟仿真、多媒体动画、语音识别等技术手段,创设真实的语言交流情景,为学生开展语言训练、进行国际交流提供交际场景。
-
案例分享 | 深空探测科学教育虚拟仿真实验
恒点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同打造深空探测科学教育虚拟仿真实验。该实验项目将嫦娥四号国家重大型号工程转化为虚拟实验教学课程,培养学生运用基本原理解决航天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掌握天体运动基本原理、地月轨道转移原理、变轨速度计算方法、刚体定轴转动定律、姿态控制计算方法及深空中继通信原理等知识点。
-
虚拟仿真为智能制造时代的人才培养赋能
工业机器人作为制造业的关键技术,正在推动着产业升级与转型。与此同时,如何突破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这一瓶颈,成为行业的重要课题。恒点虚拟仿真技术为传统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通过高度还原工业机器人操作环境,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获得编程、调试与运行等全方位的实践操作机会,掌握工业机器人实践技能,增强岗位实践水平,为未来就业打好技能基础。
-
教育部:《职业教育人工智能应用指引》(征求意见稿)发布
为了引导职业教育领域系统化、规范化地推进人工智能深度应用,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了《职业教育人工智能应用指引》(简称《指引》)。《指引》内容包括总体目标、原则与路径, 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标准与评价,人工智能专业建设和专业智能化升级,人工智能课程建设,人工智能教学模式创新,教师人工智能教学胜任力提升,人工智能伦理与安全要求,以及人工智能应用的保障措施八个部分。
-
VR+AI:助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智能化创新发展
传统教育模式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以“知识传授为主,学习路径组织为辅”的授课模式低效循环频发,难以达成个性化能力培养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正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新宠。它不仅能够打破时空限制,提供更加灵活和扩展性的实验教学,还能够快速构建真实问题的场景和交互学习模式,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同时降低实验教学的成本。
-
全球仅5个,恒点入选!
由恒点承担的教育部语合中心项目“虚拟中文教学资源建设及教学模式”,借助模拟北京城市地铁场景进行留学生的中文语言教学,通过虚拟仿真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可视化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沉浸式的跨文化交际学习平台。成功从全球百余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被联合国语言和交流培训中心遴选委员会选为全球五个中文教学数字创新展示成果之一。并受邀于4月24号在哥伦比亚大学进行项目建设经验的分享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