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享|无人驾驶环境感知与自主规划虚拟仿真实验
作为智慧交通技术的代表,无人驾驶技术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它代表着未来交通的发展方向,更在物流、城市交通管理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这项尚在成形的技术面临着诸多挑战,在人才培养和教育模式方面,无人驾驶的相关问题显得更为突出。
项目背景与挑战
无人驾驶技术是传感器、导航定位、模式识别、智能控制等多门前沿学科的综合体。这一技术的发展,对具备实践能力的跨专业人才需求非常迫切。
然而,无人驾驶相关的实验教学面临着风险高、难度高、成本高的严重困难——当前无人驾驶的安全隐患高于有人驾驶,使用不慎可能造成设备损坏与人员伤亡;必须在封闭场地开展充分的驾驶测试,对场地与设备要求较高;依赖大数据的安全应用,需要进行充分的数据收集与调试,并保证在安全的环境下开展设计与测试。
而且,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局限于理论知识,缺乏对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无法满足相关教育的需求,更难以跟上日新月异的产业发展态势。
虚拟仿真实验的设计原则
恒点与南京理工大学共同开发,无人驾驶环境感知与自主规划虚拟仿真实验项目,遵循“能实不虚,虚实结合”的原则,旨在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模拟真实的无人驾驶环境,让学生在安全、低成本的环境下进行先期测试、设计的相关学习和实践,从而安心开展充分试错,提升探索创新能力。项目设计坚持学生为中心,采用问题导向的设计方法,通过环环相扣的实验环节,将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有机融合。
实验目的与要求
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知识运用、独立思维、团队协作和素质协调发展。通过本实验,学生将培养解放思想、求真务实、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了解智能科学的发展趋势和前沿技术;具备设计与实施综合型项目的能力,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形成实验报告。
实验内容与设计亮点
在进行系统设计的过程中,恒点充分考察了学科的课程内容及其特点,确保教学产品能够适应实际需求。
本实验的内容围绕无人驾驶环境感知与自主规划的核心知识点展开,包括但不限于:
环境感知模块:学生通过虚拟仿真环境,学习如何利用传感器数据进行环境感知,包括障碍物检测、道路识别等。
自主规划模块:学生将学习如何根据感知到的环境信息,设计和实施路径规划算法,实现无人驾驶车辆的自主导航。
系统集成与测试:学生将所学知识综合应用,进行无人驾驶系统的集成和测试,以验证算法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同时,为了贴合素质教育对人才全面发展的题中之义,本实验仿真程序和模拟数据均来源于科研中的实际程序和实测数据,确保了实验的实用性和前瞻性。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不同的实验模块和难度,进行个性化的学习。
结语
南京理工大学的无人驾驶环境感知与自主规划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安全、高效的学习平台,更通过创新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一项目的成功实施,为无人驾驶技术的教育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对于推动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这样的虚拟仿真实验,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无人驾驶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更能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和创新思维,为未来的智能交通和国防事业做出贡献。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教育模式的不断创新,虚拟仿真将在技术、人才、教育的新质生产力重要环节上,为无人驾驶行业将开启新的篇章
相关推荐
-
6大行动,让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来看教育部最新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发布关于组织实施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的通知。其中提到,经过3至5年努力,教师数字素养全面提升,熟练应用数字化手段开展教育教学成为新常态,探索形成大规模因材施教和人机协同教学的有效路径。
-
“人工智能+虚拟仿真”,开启数字文旅实践教学新篇章
在文旅产业蓬勃发展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当下,“人工智能+虚拟仿真”正深刻变革数字文旅专业人才培养路径,为实训教学注入新动力。针对职业院校在应用人工智能的关键要点,结合传统文旅产业的实训痛点,南京恒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推出“数字文旅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打造专属于数字文旅职业教育的“人工智能+虚拟仿真”解决方案,构建虚实融合、产教协同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征集第三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典型应用场景案例的通知
为深入贯彻落实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有关部署,加快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利用智能技术支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革、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构建智能化、网络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经研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特组织开展第三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的典型应用场景案例征集工作。面向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征集并遴选一批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教学,成效显著、可复制推广的典型应用场景案例。
-
案例分享 | 新文科背景下国际外语交流虚拟仿真实验
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往往受限于时间和空间,难以提供真实的跨文化交际场景,这限制了学生语言实践和文化适应能力的培养。恒点联合南京邮电大学共同开发“万国邮联世界邮政日大会国际交流虚拟仿真实验”,以英语和邮政的交叉融合为突破口,以一年一度的万国邮政联盟世界邮政日大会为交际场景,通过虚拟仿真、多媒体动画、语音识别等技术手段,创设真实的语言交流情景,为学生开展语言训练、进行国际交流提供交际场景。
-
案例分享 | 深空探测科学教育虚拟仿真实验
恒点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同打造深空探测科学教育虚拟仿真实验。该实验项目将嫦娥四号国家重大型号工程转化为虚拟实验教学课程,培养学生运用基本原理解决航天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掌握天体运动基本原理、地月轨道转移原理、变轨速度计算方法、刚体定轴转动定律、姿态控制计算方法及深空中继通信原理等知识点。
-
虚拟仿真为智能制造时代的人才培养赋能
工业机器人作为制造业的关键技术,正在推动着产业升级与转型。与此同时,如何突破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这一瓶颈,成为行业的重要课题。恒点虚拟仿真技术为传统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通过高度还原工业机器人操作环境,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获得编程、调试与运行等全方位的实践操作机会,掌握工业机器人实践技能,增强岗位实践水平,为未来就业打好技能基础。
-
教育部:《职业教育人工智能应用指引》(征求意见稿)发布
为了引导职业教育领域系统化、规范化地推进人工智能深度应用,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了《职业教育人工智能应用指引》(简称《指引》)。《指引》内容包括总体目标、原则与路径, 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标准与评价,人工智能专业建设和专业智能化升级,人工智能课程建设,人工智能教学模式创新,教师人工智能教学胜任力提升,人工智能伦理与安全要求,以及人工智能应用的保障措施八个部分。
-
VR+AI:助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智能化创新发展
传统教育模式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以“知识传授为主,学习路径组织为辅”的授课模式低效循环频发,难以达成个性化能力培养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正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新宠。它不仅能够打破时空限制,提供更加灵活和扩展性的实验教学,还能够快速构建真实问题的场景和交互学习模式,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同时降低实验教学的成本。
-
全球仅5个,恒点入选!
由恒点承担的教育部语合中心项目“虚拟中文教学资源建设及教学模式”,借助模拟北京城市地铁场景进行留学生的中文语言教学,通过虚拟仿真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可视化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沉浸式的跨文化交际学习平台。成功从全球百余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被联合国语言和交流培训中心遴选委员会选为全球五个中文教学数字创新展示成果之一。并受邀于4月24号在哥伦比亚大学进行项目建设经验的分享交流。
-
虚拟仿真:赋能传统实训,破解矿业人才培养难题
虚拟仿真技术为高校矿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能够有效破解实践机会不足、高风险操作难以模拟、教学成本高昂等难题。通过构建沉浸式、交互式的学习环境,虚拟仿真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为矿业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虚拟仿真将在矿业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