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传统生物实验教学瓶颈,虚拟仿真为新质生产力培养高素质人才
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人才成为第一要素。唯物史观认为,人的劳动是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简而言之,人不仅是基础的生产力,也是决定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因素。这不仅要求当现代教育的理念、目标和内容适应这一变化,而且强调教育系统需培育与生产力发展需求相一致的“高素质劳动者”。
因此,增进并突破固有的思想,增强对不同形态新质生产力的认知,需要人类独立的心智思想和精致的认识论。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我们必须反思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智力自由发展的空间。
生物教学实验课程的难点
在我国众多高校的生物学课程领域,却存在着令人堪忧的情况,跟培养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目标向左。
其中部分表现为教学方法的无效性,尤其是遭人诟病已久的应试教育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仍是主流的,大多数高校生物学教师仍然沿袭着讲授法,学生少有机会参与到教学互动之中。
有限的多媒体教学也往往仅仅是程式化的幻灯片解说,部分教师甚至丧失了临场板书的技能,导致课堂的应变性进一步流失。图省事直接照搬网络内容的行为,取代了对教材的深究,导致课堂愈发死气沉沉,失去了互动的机会与动力。
而实验课程的情况同样表现出令人堪忧的程式化倾向。虽然能够提供动手实操与观察的机会,但是缺乏互动性、探究性的拓展内容。
应试教育的固有的单一考评顽疾也暴露无遗,而缺乏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无法真正检验学生是否真的理解教学内容,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更是无从谈起。期末一考定音的模式,也忽略学生平时的自主学习积累与创新。
值得一提的是,生物学本身的特点,也限制了传统教学特别是实验教学的发挥。一些生物实验本身具有不可逆转、难以估量的潜在风险,如涉及细菌、病毒的实验,一旦失误,可能会导致极为严重的危害。生命的特殊性,导致特别是涉及人体的实验,可能存在损害风险与伦理问题。生物机理复杂且难于观察,并且实验室也必须投入大量设备与材料,相比于物理与化学,生物实验对于条件的要求更为苛刻,一个变量的误差可能会导致整个实验结果截然相反……这些都成为实验课程开展的瓶颈。
虚拟仿真应用于生物教学的优势
让我们回归高等教育的本质探讨问题。区别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必须对学生的智能进行开发,而不仅仅是知识灌输乃至技能培养,学生应当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批判性观点、探究性思维、创新性能力。教育者应当领会这样的本质,而不是敷衍了事。
虚拟仿真技术在教学层面的应用,不仅为高校生物课程提供了全新的工具,也带来了许多变革性的教育创新。作为一家致力于以虚拟仿真技术改变教育的公司,恒点历时多年开发多项软硬件,与高校积极开展合作,重点攻克传统教育难题。
以虚拟仿真技术开发的实验课程,有着自身的独特优势。其以现实数据采集为基础,在数字空间建构完全虚拟化的实验环境,以高度模拟的画面带来沉浸式、互动式的教学体验,并且可以将难以观察的机理予以呈现。避免了生物实验带来的高投入、高风险、难把握、难观察等问题。
恒点与高校共同开发的虚拟仿真在线实验平台,其设计思路也与传统教学完全不同。其基于创新的MOOL概念(Massive Open Online Labs 大规模在线开放实验室),在重视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具有互动性、操作性的实验内容,对慕课即 MOOC进行发展,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创新能力。
一方面,此类课程设计以学生为中心,课程难度循序渐进,并且注重全面发展,设计了更为科学、全面、系统的考评系统,并且便于教师因材施教,并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把控教学进度,调整教学策略。
另一方面,开放、共享的理念得到充分贯彻。学员可以突破时间空间进行碎片化学习,也可以实现与多人协作,提升团队合作能力。这些课程资源也对全社会开发,有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
结语
在科学技术已经发生重大变革的今天,教育模式的变革具备了更多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在校企共建虚拟仿真设备与课程的帮助下,生物专业教学将朝着更为理想的方向迈进,为生物事业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助力生物科技的长足进步。
相关推荐
-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征集第三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典型应用场景案例的通知
为深入贯彻落实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有关部署,加快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利用智能技术支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革、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构建智能化、网络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经研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特组织开展第三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的典型应用场景案例征集工作。面向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征集并遴选一批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教学,成效显著、可复制推广的典型应用场景案例。
-
案例分享 | 新文科背景下国际外语交流虚拟仿真实验
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往往受限于时间和空间,难以提供真实的跨文化交际场景,这限制了学生语言实践和文化适应能力的培养。恒点联合南京邮电大学共同开发“万国邮联世界邮政日大会国际交流虚拟仿真实验”,以英语和邮政的交叉融合为突破口,以一年一度的万国邮政联盟世界邮政日大会为交际场景,通过虚拟仿真、多媒体动画、语音识别等技术手段,创设真实的语言交流情景,为学生开展语言训练、进行国际交流提供交际场景。
-
案例分享 | 深空探测科学教育虚拟仿真实验
恒点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同打造深空探测科学教育虚拟仿真实验。该实验项目将嫦娥四号国家重大型号工程转化为虚拟实验教学课程,培养学生运用基本原理解决航天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掌握天体运动基本原理、地月轨道转移原理、变轨速度计算方法、刚体定轴转动定律、姿态控制计算方法及深空中继通信原理等知识点。
-
虚拟仿真为智能制造时代的人才培养赋能
工业机器人作为制造业的关键技术,正在推动着产业升级与转型。与此同时,如何突破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这一瓶颈,成为行业的重要课题。恒点虚拟仿真技术为传统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通过高度还原工业机器人操作环境,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获得编程、调试与运行等全方位的实践操作机会,掌握工业机器人实践技能,增强岗位实践水平,为未来就业打好技能基础。
-
教育部:《职业教育人工智能应用指引》(征求意见稿)发布
为了引导职业教育领域系统化、规范化地推进人工智能深度应用,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了《职业教育人工智能应用指引》(简称《指引》)。《指引》内容包括总体目标、原则与路径, 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标准与评价,人工智能专业建设和专业智能化升级,人工智能课程建设,人工智能教学模式创新,教师人工智能教学胜任力提升,人工智能伦理与安全要求,以及人工智能应用的保障措施八个部分。
-
VR+AI:助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智能化创新发展
传统教育模式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以“知识传授为主,学习路径组织为辅”的授课模式低效循环频发,难以达成个性化能力培养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正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新宠。它不仅能够打破时空限制,提供更加灵活和扩展性的实验教学,还能够快速构建真实问题的场景和交互学习模式,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同时降低实验教学的成本。
-
全球仅5个,恒点入选!
由恒点承担的教育部语合中心项目“虚拟中文教学资源建设及教学模式”,借助模拟北京城市地铁场景进行留学生的中文语言教学,通过虚拟仿真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可视化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沉浸式的跨文化交际学习平台。成功从全球百余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被联合国语言和交流培训中心遴选委员会选为全球五个中文教学数字创新展示成果之一。并受邀于4月24号在哥伦比亚大学进行项目建设经验的分享交流。
-
恒点助力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打造虚拟仿真智慧实训新范式
南京恒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以定制化虚拟仿真教学解决方案为核心,实现实训教学智能化升级,共建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在“硬件+软件+内容”一体化定制化虚拟仿真教学解决方案的帮助下,实现了对职业实训教学的升级革新。在数控加工、精密测量、工业机器人装调、智能制造单元、效控机床维修、智能制造生产线、五轴加工数字孪生、工业机器人工作站、工业机器人性能测试、智能制造车间等方面展开教学。
-
虚拟仿真:赋能传统实训,破解矿业人才培养难题
虚拟仿真技术为高校矿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能够有效破解实践机会不足、高风险操作难以模拟、教学成本高昂等难题。通过构建沉浸式、交互式的学习环境,虚拟仿真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为矿业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虚拟仿真将在矿业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
大规模设备更新|MR智能互动沙盘赋能实训教育未来
在传统的实验或实训中,大量物理设备的投入、大量实验材料的消耗必不可少,教学过程也难以重复、复制、共享。MR智能互动沙盘是基于混合现实(MR)技术开发的一款教育实训设备。它结合光学空间定位技术,通过虚实融合的交互方式,为用户提供高度仿真的多学科协作训练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