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柒带着非遗回归,虚拟仿真助力文化复兴
11月12日,知名网红“李子柒”时隔3年在社交平台公开更新两条视频。一条新视频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漆器为主题,展现了中国漆器的独特美学和工艺之美,另一条视频则展示了李子柒如何打造自己的“衣帽间”。据报道,在停更期间,李子柒外出上百次,拜访了许多位非遗文化传承人,学艺、对谈、深耕研究民俗文化,了解这些手艺背后的故事脉络、制作材料的历史底蕴。
李子柒以“漆”寓“柒”,以“紫气东来”喻“李”,通过谐音、典故高调自己示意回归,引发粉丝欢呼, #李子柒回归# 的话题冲上热搜榜。更令我们感到欣慰的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形形色色的传统文化正在通过与高科技、新业态融合的方式,重新回归大众视野与日常生活。
非遗与新质生产力融合新业态背后的政策支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持续激发非遗内在活力,让非遗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非遗与新质生产力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不仅是焕发非遗时代活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厚植新质生产力广度、深度和高度,持续释放经济发展动能的现实需要。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是传统生产力的升级与进阶,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融合数字生产力的虚拟仿真技术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竞争的高地,而非遗产业关联度好、融合性强。通过数字技术将源于现实世界的各种文化现象,以镜像的方式在数字空间中的显现,形成高附加值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新业态正在成为一种趋势。
2022年11月,工信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6年)》,其中提出“以虚拟现实新业态……为文化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这样的产业应当以人文精神为先导、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为宗旨,这就需要对以非遗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特别是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进行再挖掘、再创作。
这一过程,恰如李子柒停更期间的实地考察。可以说,相关人才的培养,对新科技应用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生驱动力形成,至关重要。
非遗新业态人才培养的虚拟仿真解决方案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人才培养正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有如李子柒展现的东方美学从传统与生活中提炼美学元素,寻求其合乎当代实践逻辑和价值精神的联结点,恒点作为信息化教育技术的先行者,正致力于将虚拟仿真技术与传统教学深度融合。通过与教育机构开展虚拟仿真项目共建合作,恒点为一系列高校、职校提供了全面的虚拟仿真教学解决方案。
作为一种更偏向于技艺活态传承的文化形式,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对于非遗传承的瓶颈显而易见;一些技艺的传承人稀少,非遗技艺训练所需的材料往往也价格高昂,尤其是一些涉及珍贵工艺品乃至文物的记忆,因此培训资源极为有限,难以实现批量化、产业化,不论是从保护传统文化、还是从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角度考虑,都显得力不从心;并且,部分技艺的学习起点往往较高,直接“劝退”有潜在学习意向的人士。
以虚拟仿真技术打造的实验教学项目,不仅为多媒体教学带来全新的技术工具,也通过创新的教学模式,提升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为学生带来丰富和互动的学习体验,让学习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
通过对现实数据的采集,以数字技术高度还原非遗技艺实训情景,实现对现实资源的复刻,“以虚助实”弥补实体教学的不足,有助于降低实训开展的成本。虚拟实训不存在对实训素材的损坏、浪费等问题,给了学员足够的试错机会,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也可以降低起步门槛,从而鼓励他们大胆实践,有助于提升培训效果
恒点还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虚拟仿真传习与体验中心,其集展示、培训、收藏与一体,综合解决解决了传统非遗专业教学中面临的展示路径匮乏、维护成本高昂、信息处理效率低下、研究和创新受限等问题。
结语
虚拟仿真技术融合非遗文化新业态,为新科技应用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丰富活跃的应用场景,推动新质生产力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从而构建全新的生产和生活形式,乃至全新的文明形态。这有助于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强化中华民族身份认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持续彰显新质生产力引领高质量发展。
相关推荐
-
以数字之光点亮视觉未来,虚拟仿真重塑眼健康人才教育模式
传统眼健康教育受制于设备昂贵、操作风险高、临床资源稀缺等瓶颈,难以胜任培养高素质眼健康人才。恒点虚拟仿真技术能够实现高精度3D画面,1:1复刻眼健康实操环境,做到高危操作的“零风险”还原,学生可无限次练习各类高危操作。恒点虚拟仿真为院校构建智能化教学体系,助力眼健康人才培养从“理论依赖”迈向“能力驱动”。
-
眼科专业虚拟仿真实训:打开医学教育新视界
传统眼科专业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眼科的复杂性和高风险性使得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面临诸多限制。恒点推出“眼科专业虚拟仿真实训基地”,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构建了高度仿真的实践环境,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验光配镜操作。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有效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实践操作机会不足的问题。
-
案例分享 | 电力市场交易虚拟仿真实验
传统电力市场交易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难以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恒点推出的电力市场交易虚拟仿真实验,让学生能够在低风险、高效率的虚拟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直观感受电力市场交易的复杂性和动态性。该实验平台以实际电力市场交易为蓝本,高度还原了市场交易的各个环节,包括市场发布、市场申报、市场出清、结果发布等。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扮演发电商和售电商的角色,进行虚拟报价操作,体验真实的市场交易过程。
-
破解“双碳”人才培养困局,虚拟仿真重塑能源交易教育
真实能源交易涉及电网实时调度、碳配额拍卖、绿证跨境结算等敏感操作,书本交易无法接触实时变化的数据。恒点将虚拟仿真技术运用于实践教学,着手解决现有能源交易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虚拟仿真实验借助虚拟仿真技术实现从单点知识到系统决策的全场景覆盖,以模拟的行业真实应用场景复刻实操细节,支持通过数据调整交易策略,在实践中理解能源市场的机制原理,强化理论、实践相互结合的能力,深化对跨界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
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教科研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的通知
深入研究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的有效路径,推动人工智能助学、助教、助研、助管。推进职业教育“教”与“学”的数字化改革,探索AI驱动的课程设计、沉浸式教学场景、个性化学习路径等,同步构建多模态教学大数据采集分析系统,强化教学过程成效追踪与学习行为预警。推动教师队伍数字化转型。探索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教科研改革,研究构建职业教育教科研AI数据库,提高职业教育战线教科研效率和质量。
-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征集第三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典型应用场景案例的通知
为深入贯彻落实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有关部署,加快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利用智能技术支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革、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构建智能化、网络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经研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特组织开展第三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的典型应用场景案例征集工作。面向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征集并遴选一批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教学,成效显著、可复制推广的典型应用场景案例。
-
案例分享|芜湖铁画:富春山居图复原虚拟仿真实验
芜湖铁画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教育传承长期受制于多重瓶颈。以《富春山居图》这样的经典作品为例,其构图精髓,很难通过口头讲解或平面示范传达。针对上述痛点,恒点与东南大学共同打造了“芜湖铁画:富春山居图复原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实验涵盖了富春山居图的复原图绘制、铁画的制作流程与工艺等九个知识点,帮助学生从铁画工艺系统学习到简单部件的样例制作,再到富春山居图铁画的虚拟制作。
-
案例分享 | 新文科背景下国际外语交流虚拟仿真实验
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往往受限于时间和空间,难以提供真实的跨文化交际场景,这限制了学生语言实践和文化适应能力的培养。恒点联合南京邮电大学共同开发“万国邮联世界邮政日大会国际交流虚拟仿真实验”,以英语和邮政的交叉融合为突破口,以一年一度的万国邮政联盟世界邮政日大会为交际场景,通过虚拟仿真、多媒体动画、语音识别等技术手段,创设真实的语言交流情景,为学生开展语言训练、进行国际交流提供交际场景。
-
虚拟仿真赋能高校新文科专业:变革与突破
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新文科建设成为高校文科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而虚拟仿真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正逐渐在高校新文科专业中崭露头角,为解决传统文科学习中的痛点提供了新的途径。虚拟仿真技术能够通过VR、AR、MR等技术,构建高度逼真的虚拟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参与到实践教学中。为文科教学带来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
虚拟仿真赋能传统绘画教育,开启传统艺术数字化传承新模式
传统绘画教育受制于“名师资源稀缺”“材料损耗高昂”“技法可视化不足”等因素,难以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恒点通过虚拟仿真技术破解传统教学中“高成本临摹”“名师资源不均”等难题,为院校打造“零损耗、全场景、可溯源”的数字化教学体系。虚拟仿真能够复现名家真迹的笔法轨迹与墨色变化,模拟不同画派的手法,实现透视、回溯、跨时空临摹等途径,化解教学资源不足、技法动态演示不足问题,降低教学和试错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