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速450公里,科幻高铁问世背后的黑科技功臣
近日,造型科幻的CR450动车组样车在北京发布,这标志着“CR450科技创新工程”取得重大突破,CR450动车组样车运营速度、运行能耗、车内噪声、制动距离等主要指标国际领先。
外观极具未来科技感的CR450可谓内外兼修,其试验速度时速450公里,运营速度时速400公里,制动距离更短、运行稳定性更优,动车组整车运行阻力降低22%、减重10%,并且行车与控制、司机智能交互、安全监控、旅客智能服务等方面得到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取得这样的成就,与研发团队在技术层面上狠下功夫不无关系。CR450使用永磁、镁合金、碳纤维等新材料,对关键部位加固,同时为整车减重:CR450牵引系统的永磁电机可带电在两千伏以上,转数每秒一百转,功率提高14.5%;碳纤维复合材料,轻量化、高强度、耐高温、抗疲劳,让满载旅客“体重”从500多吨下降到460多吨。材料工程可谓是CR450提速的背后功臣。而为了确保新兴技术应用能够稳定发挥从,研发团队开展了大量测试,这其中模拟试验不仅降低了成本,也大大缩短了测试周期。
材料工程与虚拟仿真的政策支持
生活与生产,只要有人类活动的地方,材料无所不包、无处不在。日常的衣食住行用,我们每天都会碰到诸如金属、橡胶、塑料、陶瓷等众多材料,小到一根针、一个塑料袋、一件衣服,大到交通工具、医疗器械、工程建筑、信息通讯、航天航空,处处都有材料工程的幕后功劳。
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前沿方向,虚拟现实将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两种新兴技术摩擦碰撞,为未来的生活更加美好点亮希望的火光。
作为国家层面的支持,工信部、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6年)》以加快虚拟仿真技术与具体行业应用的融合。其指出,在中小学校、高等教育、职业学校建设一批虚拟现实课堂、教研室、实验室与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开发一批基于教学大纲的虚拟现实数字课程,强化学员与各类虚拟物品、复杂现象与抽象概念的互动实操,推动教学模式向自主体验升级,打造支持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沉浸式新课堂;并明确支持高等院校加强虚拟现实相关学科专业建设,鼓励产学研合作,推进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精准育才,加强人才引进,扩大定向培养,培育一批复合型人才。
材料工程与虚拟仿真的融合发展
材料的研发过程复杂且难度较高,传统的实验方法消耗大、周期长。而以虚拟仿真技术开展实验,对材料工程的研究和教学起到变革推动。其不仅可以减少实体实验的材料损耗,还能够大大缩短实验周期,并通过模拟手段实现对材料在全工况下的测试,达到传统实验无法实现的效果。以类似的方法设计实验课程,用于相关领域人才的培养,有助于满足产业转型的需求。
在这一方面,恒点与高校共同开发了铝合金焊材设计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该实验项目面向产业实际需求,专注于材料工程领域的高素质科技型人才培养。在安全、经济的模拟实验条件下,学生可以通过虚拟操作掌握合金成分的选择、配料算法和熔炼过程,培养创新能力与探索精神,强化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水平。
除了虚拟仿真实验,恒点还开发出XR交互-资源开发编辑器,其基于零编程、流程化、模块化理念,大大降低了教师制作教材对技术人员的依赖。在此基础上,恒点帮助校方建设智能研创中心,给学校因地制宜定制课程提供便利。
该编辑器兼容主流硬件设备,能够在多种头戴显示设备、台式机、手机、平板等设备上进行多人协同交互式操作,并还允许协同编辑、共同创作,为优质虚拟仿真资源的建设与共享提供了解决方案,更是深化和拓展了开放式教学的内涵。
结语
当前,材料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尤为显著,科幻高铁CR450在材料工程的技术进步助力下突破原有时速瓶颈,正是材料革新推动着人类文明进步的生动例证。具有高科技属性的信息材料、智能材料、能源材料和生命材料,对全球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起到了支撑和引领作用。而虚拟仿真应用于材料科学的研究与教学,赋能工业数字化转型,从人才培养层面,推动新材料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实现2035年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贡献力量。
相关推荐
-
虚拟仿真助力医学影像教育迈向新高度,让人才培养没有差距
从X光、CT到 MRI、超声等,精准的医学影像诊断为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撑。然而,医学影像专业人才的培养却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影像设备资源有限且昂贵,学生实操机会不足;另一方面,传统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恒点通过构建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凭借丰富的资源、个性化学习模式与沉浸式实践体验,为医学影像专业人才的培养注入了新活力。
-
“新双高”视角下,虚拟仿真赋能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
职业院校作为培养技术人才的重要阵地,在新能源汽车维修人才培养方面却面临着诸多难题。在新双高计划的指引下,新能源汽车专业需紧密围绕产业需求,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内涵建设。虚拟仿真技术凭借其突破时空限制、降低实践成本、增强交互体验等优势,成为破解职业院校新能源汽车专业教学瓶颈的关键路径,为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
-
跨文化设计教育数字化转型,虚拟仿真打破空间与认知的边界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深化与跨国设计项目激增,兼具文化敏感性与创新力的室内设计师成为行业刚需。然而,传统教学深陷多重困局。为此,恒点以虚拟仿真为技术核心,助力院校打破“地域局限”迈向“全球共创”,共同探索跨文化设计人才的培养新路径。作为教学配套的硬件设施,恒点推出跨文化设计XR数字融合工作站,从而着力改善传统多媒体教学效率低、管理难、功能单一、无法适应未来虚拟仿真应用需求的短板。
-
6大行动,让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来看教育部最新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发布关于组织实施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的通知。其中提到,经过3至5年努力,教师数字素养全面提升,熟练应用数字化手段开展教育教学成为新常态,探索形成大规模因材施教和人机协同教学的有效路径。
-
恒点助力江苏职业院校装备制造大类教师“AI+虚拟仿真”能力素养提升
近日,2025年江苏省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装备制造大类教师课程实施能力提升培训在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举行。恒点作为企业代表,受邀对培训教师开展《AI+虚拟仿真赋能实践教学创新发展暨教育智能化建设与应用》讲座。报告围绕虚拟仿真技术在职业教育装备制造大类中的教育和应用;职业智能知识库、实践目标图谱、职业能力图谱的建设与应用;虚拟仿真智能化升级等内容等内容进行了经验分享。
-
虚拟仿真重新定义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
如今,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开设了新能源汽车相关专业。专业涵盖新能源汽车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等多个方向。与此同时,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存在诸多的局限性。恒点专注于信息化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的深度融合,为新能源汽车专业提供完整的虚拟仿真教学解决方案,构建虚拟仿真实训基地,解决传统实训中“三高三难”问题,同时融入智能网联等前沿技术模块,推动产教深度融合与校企协同创新。
-
虚拟仿真激活非遗生命力, 赋能职业教育新双高
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在非遗传承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新双高计划”和产教融合政策驱动下,恒点“非遗技艺传承‘AI+虚仿’创新实训基地”应运而生。实训基地由非遗技艺博物馆展示区、非遗技艺虚拟仿真练习区、非遗技艺教学资源研创区和非遗技艺制作体验区四大区域组成。通过恒点自研的虚拟仿真硬件设备和系统,构建虚实融合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助力职业院校非遗传承专业金基地建设。
-
虚拟仿真技术赋能非遗技艺传承,破解教学痛点
《非遗专业教学痛点及转型》:非遗专业面临资源稀缺、成本高、时空限制等问题,亟待数字化转型。教育部《意见》指出,职业院校应推动非遗进校园,加强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学生可通过实训平台学习非遗。然而,实训过程中仍面临诸多痛点与难点,需要进一步改革。恒点“非遗技艺传承‘AI+虚仿’创新实训基地”以其独特的优势为非遗专业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非遗传承与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
-
AI+虚拟仿真:职业教育智慧化变革新引擎
在数字化浪潮的驱动下,职业教育正面临传统教学模式的诸多挑战,亟需转型。“AI+虚拟仿真”结合的沉浸式虚拟仿真实践与教学成为解决传统实训痛点的重要方法。恒点建设的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正重塑职业教育实训“教、学、练、评”全链条、全流程。通过构建复杂场景,虚拟仿真技术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知识点,帮助学生轻松理解复杂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
乘风破浪,逐光前行 | 恒点举办第一季度优秀员工表彰大会
恒点将以此次优秀员工表彰大会为新的起点,在公司精准定位的基础上,朝着下一步发展目标奋勇前进,在虚拟仿真领域持续深耕,为推动行业发展、实现教育和产业的数字化转型贡献更多的力量。在团队建设方面,恒点将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通过开展内部培训、学术交流、项目实践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员工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打造一支更加团结协作、富有创新精神和战斗力的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