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出台《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打造覆盖全学段的“AI+教育”新生态 - 南京恒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江苏出台《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打造覆盖全学段的“AI+教育”新生态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工智能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将人工智能作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江苏省教育厅于近期研制出台《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

《方案》分为八个部分、共二十二条,涉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师队伍、科技创新等方面,致力于推动各级各类教育课程、教材、教学体系智能化升级,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学段、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助学、助教、助研、助管、助国际交流,打造江苏“AI+教育”改革赋能新生态。《方案》提出,到2027年,形成国内一流、江苏特色的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实践模式。

江苏出台《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打造覆盖全学段的“AI+教育”新生态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工智能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将人工智能作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实现全要素融入、全学段覆盖、全链条贯通,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特制定本方案。

一、整体规划一体推进,打造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一)科学确立三年行动目标。到2027年,在全国率先普及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高质量建成60个左右基础教育省级人工智能实验区和实验校;打造高校一流人工智能学科专业集群,建设15个省级人工智能学院、一批人工智能领域学科交叉中心和高校重点实验室,在人工智能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全力争创国家人工智能学院;建成国内一流的数据、算法、算力要素支撑体系,形成大批优秀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场景,显著提升教育治理的智能化水平,形成国内一流、江苏特色的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实践模式。

(二)系统推进重点领域工作任务。加强人工智能赋能各阶段、各领域教育工作的整体规划和一体推进。围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等不同层次和类型,聚焦学科专业、教师队伍、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细化工作目标和任务举措,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系统性重塑,贯通培养数智时代的拔尖创新人才。

二、四级联动全面推进,构建“人工智能+基础教育”新样态

(三)全面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研制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指导意见,加强教材、课程体系标准化建设,分类指导并逐步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纳入地方课程,研发一批多层次、立体化的优质教学资源。切实把人工智能教育纳入“省、市、县、校”四级联动教研体系,积极构建“人工智能+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样态,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助教、助学、助评、助研的平台资源。通过举办科技竞赛、邀请高校或企业专家授课、安排中学生参与科研等形式,汇聚高校和社会优质科普资源,协同培养具有学习兴趣和创新潜质的青少年。针对农村学校和特殊教育,实施“AI教育普惠计划”,推动人工智能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四)聚力构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新样态。发挥教育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省级人工智能实验区和实验校的引领示范作用,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构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新样态。各地市要组织学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力量,制定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的务实举措。支持中小学校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学校管理、教学改革、学业评价和家校协同等方面,培育典型应用案例。

三、需求牵引产教融合,汇聚“人工智能+职业教育”新动能

(五)提升职业院校办学能力。支持职业院校对接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新需求,增设人工智能相关专业。鼓励学校将人工智能核心技能融入专业课程,开发“岗位能力+人工智能能力”的模块化课程,构建融入人工智能技术的“教产互嵌”课程体系。引导学校与人工智能企业深度合作,共建专业核心教材资源库,共同开发活页式数字化教材。聚焦“1650”产业体系,校企共建一批人工智能领域高水平实践基地。

(六)改革产教协同育人模式。成立省级人工智能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支持职业院校与人工智能行业企业共建人工智能产业学院。鼓励职业院校与人工智能头部企业开展现场工程师培养项目,推进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支持行业企业向职业院校提供人工智能训练数据和实践场景,培养具有人工智能素养的技能人才。推广“人工智能双师课堂”模式,借助人工智能算法实现企业导师与课程、学生的精准匹配,打造沉浸式教学场景,提升教学质量

四、变革发展转型升级,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取得新突破

(七)加强“人工智能+”学科专业体系建设。依托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学科交叉中心、品牌专业等平台项目,加强人工智能学科专业建设,推动智能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数学、物理学、人文艺术等学科交叉融合,加强人工智能基础理论、自然语言处理、智能系统等学科方向建设力度,打造若干国内一流的优势学科和品牌专业集群。

(八)培养交叉复合型创新人才。与省有关部门共同支持校企共建省级人工智能学院,加大人工智能专业人才供给。依托省级人工智能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等,强化学生数理能力、算法创新和模型开发能力,培养人工智能创新型人才。支持有关高校推进本研贯通培养和“人工智能+其他专业”的双学士学位培养项目,与行业龙头企业和研发机构共建人工智能领域实习实训基地,实施基于真实应用场景的项目式教学,培养人工智能应用型技术人才。

(九)打造“人工智能+”育人场景。每年遴选一批“江苏高校AI赋能高等教育典型案例”,打造集应用场景、课程体系和教学研究为一体的学习交流平台。引导高校引入学科大模型、计算机视觉、增强现实等手段开展实验设计和虚拟仿真教学,打造环境智能化、教学差异化、管理精细化、学习个性化的助教、助学、助管、助研应用场景。

(十)建设高质量人工智能课程教材。在国家和省级规划教材中重点支持具有国际水准的人工智能教材和新形态数字教材建设。打造覆盖人工智能通识课、专业核心课、特色交叉课的优质课程体系。实施“智慧课程慕课出海行动”,将优秀课程改造升级为多语种智慧课程,面向全球学习者开放,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数智驱动、协同共享的高等教育资源库。

五、聚焦变革提升素养,加强数智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

(十一)打造人工智能专业化师资队伍。兼顾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需要,培养一批复合型、创新型高水平人工智能教师队伍。支持高水平大学引进全球人工智能领域顶尖学术人才,组建人工智能跨学科创新团队,支撑人工智能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攻关。建设一批人工智能教学名师工作室、人工智能教学与研发中心。建立专兼结合的大中小学人工智能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强师范教育的人工智能教育。

(十二)实施“AI助推教师领航计划”。研制面向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数智素养提升的系列标准与方案,开发覆盖不同领域、体现多层次应用的进阶式培训资源,建立跨学段、跨区域的研修共同体,分层分类开展基于智能研训平台的混合式教研和培训。各地各校要协同制定支持教师数智素养培训与应用实践的具体措施。建立教师学习交流与典型案例共享机制,推动教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研习、管理、评价等领域开展改革创新。

六、战略驱动创新引领,在推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

(十三)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聚焦人工智能领域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加强大数据智能、跨媒体感知计算、混合增强智能、群体智能、高级机器学习、类脑智能计算等基础理论研究,推动无人系统、智能芯片、具身智能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核心关键技术创新,建立开放开源研发生态,强化人工智能赋能科学发现与工程创新等交叉研究,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前沿科学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基地,催生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和重大科技成果。

(十四)助力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根据区域产业经济发展需求,深化高校与高新区“双高协同”发展,依托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推动高校人工智能相关优势学科与高新区优势产业匹配对接,构建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与产业融合创新生态链,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支持高校依托创新成果孵化“小而美”的智能产业高新技术企业,深化人工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创新发展,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十五)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支持高校与人工智能领域世界一流大学和领军企业合作,建设引智基地和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培育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支持高校举办高层次人工智能国际学术会议、创办人工智能国际期刊,推荐江苏学者担任相关国际学术组织重要职务和重要刊物主编,积极参与人工智能相关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增强江苏高校学术话语权和影响力。

七、加强供给提升能力,构筑开放共享的教育智能基座

(十六)夯实网络和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专网,推动全省各级教育数据中心、高校高性能计算中心等设施高速互联。推进全省教育算力服务共享平台建设,实现算力资源的统一调度和供需的高效匹配,同时加强数据和网络安全体系建设,提升自主可控发展能力。各地各校要加快智慧校园建设,推进5G、千兆光网等网络基础设施规模化部署,开展教学空间和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

(十七)建设人工智能教育数字资源。优化升级省名师空中课堂,上线智能学习助手,建设人工智能数字资源中心,开好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直播课程,建成一批覆盖广泛、优质多元、开放协同的人工智能教育数字资源。鼓励各地各校加强与社会机构、行业企业等的合作,研发具有区域特色、行业特色、产业特色的人工智能教育资源,满足学生大规模、个性化学习需求。

(十八)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应用。汇聚头部企业、科研机构、高水平大学等创新主体力量,推动自主可控的基础大模型与教育教学大数据的深度融合,加强教育专用大模型的研发与广泛应用。聚焦学情分析、考试评价、身心健康、校家社共育、师生服务等业务领域,开发教育细分领域应用模型。鼓励各地各校利用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积极探索个性化应用。

八、数智赋能提质增效,构建科学高效的教育治理体系

(十九)构建开放多元的教育评估系统。建立省级全口径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平台,绘制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及社会教育质量动态图谱,构建“实时监测—智能预警—靶向干预”的动态闭环智慧教育评估机制,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评估生态。各地各校要加强评估体系智能化研究,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评估机制与支持系统,切实提升评估质效。

(二十)创新数据驱动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强化教育事业发展相关数据的采集、监测、管理、分析,为科学配置教育资源提供数据保障。与发改、卫健、统计等部门加强协同,充分利用学籍、出生人口、常住人口等数据,建立适应人口变化和城乡发展趋势的学龄人口监测预警数字化模型,为招生政策制定、教育资源配置、办学条件保障等提供智能分析手段。各地市要充分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加强各类教育资源贯通共享,不断提升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和使用率。

(二十一)提升教育管理服务智能化水平。提升学籍管理、学情分析、身心健康监测、考务管理、升学与就业指导、人才培养质量跟踪等育人环节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多维度的教师测评体系,为各类教师绘制数字画像。各地各校要整合教育资源和教学业务等数据,建立各级各类“教育管理驾驶舱”,优化学校管理决策的流程机制,提升教育治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智能化水平。

(二十二)营造良好的人工智能教育及应用环境。以AI赋能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建立人工智能社会科普协同机制,研发人工智能科普及应用课程,建设科普体验基地,推介特色品牌项目和典型案例,实施“江苏学习在线”智能化改造,为公众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服务。强化数据安全、算法安全和软件著作权保护,切实保障师生个人隐私权。研制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人工智能教育伦理规范,引导师生正确使用智能工具,杜绝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过度依赖及滥用,营造科学合理、健康有序的人工智能教育及应用环境。

相关推荐

  • 案例分享|电力市场交易虚拟仿真实验

    案例分享|电力市场交易虚拟仿真实验

    传统电力市场交易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难以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恒点推出的电力市场交易虚拟仿真实验,让学生能够在低风险、高效率的虚拟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直观感受电力市场交易的复杂性和动态性。该实验平台以实际电力市场交易为蓝本,高度还原了市场交易的各个环节,包括市场发布、市场申报、市场出清、结果发布等。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扮演发电商和售电商的角色,进行虚拟报价操作,体验真实的市场交易过程。

  • 破解“双碳”人才培养困局,虚拟仿真重塑能源交易教育

    破解“双碳”人才培养困局,虚拟仿真重塑能源交易教育

    真实能源交易涉及电网实时调度、碳配额拍卖、绿证跨境结算等敏感操作,书本交易无法接触实时变化的数据。恒点将虚拟仿真技术运用于实践教学,着手解决现有能源交易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虚拟仿真实验借助虚拟仿真技术实现从单点知识到系统决策的全场景覆盖,以模拟的行业真实应用场景复刻实操细节,支持通过数据调整交易策略,在实践中理解能源市场的机制原理,强化理论、实践相互结合的能力,深化对跨界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 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教科研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的通知

    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教科研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的通知

    深入研究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的有效路径,推动人工智能助学、助教、助研、助管。推进职业教育“教”与“学”的数字化改革,探索AI驱动的课程设计、沉浸式教学场景、个性化学习路径等,同步构建多模态教学大数据采集分析系统,强化教学过程成效追踪与学习行为预警。推动教师队伍数字化转型。探索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教科研改革,研究构建职业教育教科研AI数据库,提高职业教育战线教科研效率和质量。

  •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征集第三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典型应用场景案例的通知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征集第三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典型应用场景案例的通知

    为深入贯彻落实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有关部署,加快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利用智能技术支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革、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构建智能化、网络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经研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特组织开展第三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的典型应用场景案例征集工作。面向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征集并遴选一批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教学,成效显著、可复制推广的典型应用场景案例。

  • 案例分享|芜湖铁画:富春山居图复原虚拟仿真实验

    案例分享|芜湖铁画:富春山居图复原虚拟仿真实验

    芜湖铁画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教育传承长期受制于多重瓶颈。以《富春山居图》这样的经典作品为例,其构图精髓,很难通过口头讲解或平面示范传达。针对上述痛点,恒点与东南大学共同打造了“芜湖铁画:富春山居图复原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实验涵盖了富春山居图的复原图绘制、铁画的制作流程与工艺等九个知识点,帮助学生从铁画工艺系统学习到简单部件的样例制作,再到富春山居图铁画的虚拟制作。

  • 以虚拟仿真为笔墨,绘就美术教育新画卷

    以虚拟仿真为笔墨,绘就美术教育新画卷

    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正面临着诸多挑战。在此背景下,针对现实困境,恒点借助虚拟仿真技术构建实践教学,高度还原美术创作场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画室之中。他们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画笔、颜料和画纸,尝试各种绘画技巧,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美术作品。通过虚拟仿真,学生能够在数字世界中感受笔墨丹青的魅力,体验美术创作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

  • 案例分享 | 新文科背景下国际外语交流虚拟仿真实验

    案例分享 | 新文科背景下国际外语交流虚拟仿真实验

    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往往受限于时间和空间,难以提供真实的跨文化交际场景,这限制了学生语言实践和文化适应能力的培养。恒点联合南京邮电大学共同开发“万国邮联世界邮政日大会国际交流虚拟仿真实验”,以英语和邮政的交叉融合为突破口,以一年一度的万国邮政联盟世界邮政日大会为交际场景,通过虚拟仿真、多媒体动画、语音识别等技术手段,创设真实的语言交流情景,为学生开展语言训练、进行国际交流提供交际场景。

  • 虚拟仿真赋能高校新文科专业:变革与突破​

    虚拟仿真赋能高校新文科专业:变革与突破​

    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新文科建设成为高校文科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而虚拟仿真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正逐渐在高校新文科专业中崭露头角,为解决传统文科学习中的痛点提供了新的途径。虚拟仿真技术能够通过VR、AR、MR等技术,构建高度逼真的虚拟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参与到实践教学中。为文科教学带来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 虚拟仿真赋能传统绘画教育,开启传统艺术数字化传承新模式

    虚拟仿真赋能传统绘画教育,开启传统艺术数字化传承新模式

    传统绘画教育受制于“名师资源稀缺”“材料损耗高昂”“技法可视化不足”等因素,难以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恒点通过虚拟仿真技术破解传统教学中“高成本临摹”“名师资源不均”等难题,为院校打造“零损耗、全场景、可溯源”的数字化教学体系。虚拟仿真能够复现名家真迹的笔法轨迹与墨色变化,模拟不同画派的手法,实现透视、回溯、跨时空临摹等途径,化解教学资源不足、技法动态演示不足问题,降低教学和试错成本。

  • 数字教育新趋势,恒点以技术领航教育生态

    数字教育新趋势,恒点以技术领航教育生态

    随着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不断加深:虚拟仿真重塑教学场景、AI驱动产教深度融合、职教出海构建全球技能网络……南京恒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虚拟仿真技术为支点,通过虚拟仿真设备研发、虚拟仿真实训室搭建、虚拟仿真在线学习系统建设等,正深度参与这场教育变革的浪潮,赋能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

恒点新闻

  • 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教科研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的通知

      89

    深入研究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的有效路径,推动人工智能助学、助教、助研、助管。推进职业教育“教”与“学”的数字化改革,探索AI驱动的课程设计、沉浸式教学场景、个性化学习路径等,同步构建多模态教学大数据采集分析系统,强化教学过程成效追踪与学习行为预警。推动教师队伍数字化转型。探索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教科研改革,研究构建职业教育教科研AI数据库,提高职业教育战线教科研效率和质量。

  •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征集第三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典型应用场景案例的通知

      81

    为深入贯彻落实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有关部署,加快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利用智能技术支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革、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构建智能化、网络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经研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特组织开展第三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的典型应用场景案例征集工作。面向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征集并遴选一批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教学,成效显著、可复制推广的典型应用场景案例。

  • 数字教育新趋势,恒点以技术领航教育生态

      284

    随着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不断加深:虚拟仿真重塑教学场景、AI驱动产教深度融合、职教出海构建全球技能网络……南京恒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虚拟仿真技术为支点,通过虚拟仿真设备研发、虚拟仿真实训室搭建、虚拟仿真在线学习系统建设等,正深度参与这场教育变革的浪潮,赋能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

相关产品

虚拟仿真实训室交互显示系统

3D-LED交互显示系统

集成了三维LED技术和扩展现实技术的交互式显示系统

虚拟仿真实训数字工作站

XR数字工作站

集成PC/VR/AR装置为用户提供一体化工作站

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为本科/职业/军事院校提供虚拟仿真实训/实验资源共享开放平台

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开发软件

XR交互-资源开发编辑器

一款零代码、低门槛的虚拟仿真/虚拟现实内容开发编辑工具

3dppt/xr内容+营销展示的创作平台

XR演示-编辑开发平台

为演示/演讲用户提供3D/VR/MR内容的开发工具(3D版PPT)

VR / MR头戴设备

VR / MR头戴设备

独立设计研发教育专用操作系统的VR/MR头盔及眼镜

综合解决方案

XR内容定制服务

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基地资源;本科教育:虚拟仿真一流课程

XR生产能力输出

帮助企业建设XR内容生产能力;与高校相关专业共建生产基地

虚拟仿真示范基地建设

基地平台、特色资源开发;基础软硬件条件建设

虚拟仿真专业实训室

基础软硬件条件建设;专业特色资源销售和定制

数字化研创中心

基础软硬件条件建设;研创软件工具及培训服务

虚拟现实课程实训室

虚拟现实人才培养课程;虚拟现实内容创作教室建设

数字融合创新设计中心

为数媒/艺术专业打造创新设计;XR开发、作品、课程

理实结合教室

实物展示设计、虚拟资源开发;教室信息化软硬件条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