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可持续发展暨实验教学提质创新研讨会如期召开
2021年3月26日-28日,2021年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可持续发展暨实验教学提质创新研讨会在海口如期举行。联席会秘书长、北京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部长刘克新,上海大学原副校长、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教授叶志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创新联盟执行秘书长王宏宇等近1200位专家、教师出席了会议。
首先由黄绵佳致欢迎辞,对与会的领导、专家和老师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问候,并介绍了近年来海南高校实验室建设发展情况。
海南省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委员会理事长 黄绵佳
会上,联席会秘书长、北京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部长刘克新发表了致辞,并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为题作主题报告。随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创新联盟执行秘书长王宏宇、哈尔滨商业大学教学实验设备管理中心主任张莉等专家分别作了精彩的专题报告,内容涉及实验教学一流课程与联盟服务体系建设、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9年年度报告数据统计及分析、“十四五”相关的实验教改工作、实验类课程思政之内涵与实践等多个方面,现场气氛热烈。
联席会秘书长 刘克新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创新联盟执行秘书长 王宏宇
本次会议,专家们探讨了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趋势,线上线下结合的教育形态已成不可逆转之势,虚拟仿真慕课化已成为在线教育新的增长点。今后5G+VR+AI的模式将构筑全新的教学场景,构成教学“新基建”。会议中指出2017年至2019年国家项目申报数量达到2079个,认定项目728个,这些项目来自565所高校,涵盖41个专业类、168个专业、610门课程。由“实验空间”平台汇聚的2079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覆盖了41个专业类中的255个专业和1561门课程。这些惊人的数据再一次充分表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已是大势所趋,实验教学是现代大学教学水平及发展特色的核心标志,打造实验教学“金课”,是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内容。
在本次会议中,面对教学信息化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在教育改革创新及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建设方面,恒点公司产品总监蔡志东带来了题为《MOOL视野下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与应用》的主题报告,全方位介绍了恒点的MOOL体系及公司的实战案例。
恒点公司的MOOL体系整合了全新的教学理念,通过从课件内容的生产提供多类工具,到教学应用提供线下虚拟仿真实训室,从线上空中课堂以及碎片化的在线学习和管理平台,到构建完整的实验建设教学应用,再到教学管理的完整体系,来协助高校建设申报线上、线下、混合式以及虚拟仿真一流课程。历时五年,恒点公司现已推出虚拟仿真慕课系统、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开发工具、虚拟仿真开放教学与实训平台、虚拟仿真实训室系统、智慧课堂、空中课堂系统。
南京恒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产品总监 蔡志东
在虚拟仿真课程建设思路方面,恒点始终不忘初心,始终坚信课堂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地带,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课堂模式基本决定了人才的培养模式。虚拟仿真实训室建设的核心,便是通过我们的新技术、新平台的架构,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教学与管理。
恒点公司协助高校建设的虚拟仿真项目,2018年省级通过率高达90%,国家级通过率70%;2019年,省级通过率72%,国家级的评审通过率高达95%。
虚拟仿真实训室建设项目到底具有哪些特点,又适用于哪些场合呢?下面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恒点公司的虚拟仿真实训室。
恒点公司的虚拟仿真实训室具有哪些特色呢?
1、虚实结合:碎片化、模块化、PBL教学、翻转教学……
2、跨学科通用性:一个实训室可以满足多个学科(专业)教学使用
3、情景化实践教学:场景化、沉浸式、互动趣味、探索式……
4、多终端实时教学:PC、VR\AR、移动设备……
5、5G多人协同教学:支持5G、多人协同、分组教学……
6、室联网:人人互联、设备互联、教室互联、跨区互联……
恒点公司的虚拟仿真实训室适合哪些场景呢?
1、以虚补实、虚实结合
实体解决学生学习中设备、工具等真实的认知问题;虚拟解决实验中高危险、高成本等综合的生产实践问题。
2、老师出差模式
老师不在教室,照样给实体教室学生上课。
3、共享名师模式
可使用当下新兴的“室联网”技术,实现一名老师在一个教室给多个教室开展同步教学,打破学校界面壁垒,使得所有学生均可共享优质的教师资源。
4、校区联动模式
能够满足学校进行校区联动教学模式,学校部署中心服务器,不用老师和学生在校区之间来回奔波,老师和学生不在同一地区依旧可以进入同一场景进行情景化课程教学。
5、多校联盟模式
学校为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实验教学的深度融合,加强高等教育实验教学优质资源建设与应用,需要进行多校联动联盟的实时教学。这对学校的虚拟仿真实训室建设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关推荐
-
案例分享|电力市场交易虚拟仿真实验
传统电力市场交易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难以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恒点推出的电力市场交易虚拟仿真实验,让学生能够在低风险、高效率的虚拟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直观感受电力市场交易的复杂性和动态性。该实验平台以实际电力市场交易为蓝本,高度还原了市场交易的各个环节,包括市场发布、市场申报、市场出清、结果发布等。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扮演发电商和售电商的角色,进行虚拟报价操作,体验真实的市场交易过程。
-
破解“双碳”人才培养困局,虚拟仿真重塑能源交易教育
真实能源交易涉及电网实时调度、碳配额拍卖、绿证跨境结算等敏感操作,书本交易无法接触实时变化的数据。恒点将虚拟仿真技术运用于实践教学,着手解决现有能源交易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虚拟仿真实验借助虚拟仿真技术实现从单点知识到系统决策的全场景覆盖,以模拟的行业真实应用场景复刻实操细节,支持通过数据调整交易策略,在实践中理解能源市场的机制原理,强化理论、实践相互结合的能力,深化对跨界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
案例分享 | 新文科背景下国际外语交流虚拟仿真实验
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往往受限于时间和空间,难以提供真实的跨文化交际场景,这限制了学生语言实践和文化适应能力的培养。恒点联合南京邮电大学共同开发“万国邮联世界邮政日大会国际交流虚拟仿真实验”,以英语和邮政的交叉融合为突破口,以一年一度的万国邮政联盟世界邮政日大会为交际场景,通过虚拟仿真、多媒体动画、语音识别等技术手段,创设真实的语言交流情景,为学生开展语言训练、进行国际交流提供交际场景。
-
虚拟仿真赋能高校新文科专业:变革与突破
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新文科建设成为高校文科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而虚拟仿真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正逐渐在高校新文科专业中崭露头角,为解决传统文科学习中的痛点提供了新的途径。虚拟仿真技术能够通过VR、AR、MR等技术,构建高度逼真的虚拟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参与到实践教学中。为文科教学带来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
虚拟仿真赋能传统绘画教育,开启传统艺术数字化传承新模式
传统绘画教育受制于“名师资源稀缺”“材料损耗高昂”“技法可视化不足”等因素,难以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恒点通过虚拟仿真技术破解传统教学中“高成本临摹”“名师资源不均”等难题,为院校打造“零损耗、全场景、可溯源”的数字化教学体系。虚拟仿真能够复现名家真迹的笔法轨迹与墨色变化,模拟不同画派的手法,实现透视、回溯、跨时空临摹等途径,化解教学资源不足、技法动态演示不足问题,降低教学和试错成本。
-
虚拟仿真如何点亮教育数字化未来
当前,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全球趋势。我国职业教育正从“3C”(规模化、标准化、同质化)迈向“3I”(国际化、智能化、集成化)。人工智能和虚拟仿真技术将为教育提供更加个性化、沉浸式和高效的学习体验。恒点以其先进的虚拟仿真技术和丰富的产品与服务,成为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有力推动者,打破学科壁垒,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术融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了跨学科学习的机会。
-
航天探测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以数字化开启宇宙探索之旅
航天探测事业的蓬勃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恒点创新地将虚拟仿真技术运用于航天探测人才培养,以技术突破传统教育的瓶颈,为一流航天人才团队建设添砖加瓦。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实训课程可以高度还原航天探测场景,学生可沉浸式体验航天任务全过程,直观了解机械结构和工作原理;参与虚拟任务,能学习项目设计与数据采集分析。这种沉浸式体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航天知识,提升学习效果。
-
医学护理虚拟仿真:打破教学瓶颈,提升实践技能
护理虚拟仿真实训是数字化护理实训教学的重要载体,依托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和VR\MR\AR等技术,精准模拟真实的的医疗护理场景和情境,从而打破传统护理教育的局限性,为学生打造高度仿真的护理专业实践环境。恒点建设的护理专业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结合护理专业XR数字融合工作站、护理专业3D—LED交互显示系统、护理专业MR智能互动沙盘等虚拟仿真设备,能够高度还原真实的临床场景。
-
案例分享 | 面向大型复杂作业场景的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系统虚拟仿真实验
离线编程系统对于大型复杂作业场景下的工业机器人必不可少。然而,传统工业机器人教育模式却在这一方面的人才培养上暴露出诸多问题。恒点《面向大型复杂作业场景的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系统虚拟仿真实验》,该项目以大型船舶外立面喷涂机器人作业规划和离线编程这一典型复杂作业场景应用需求为背景,通过虚拟仿真手段构建完整的大型机器人智能制造工程实现过程,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大型工程问题的能力。
-
案例分享 | 再生PET液相增黏及熔体直纺工艺虚拟仿真实验
高分子材料循环利用是实现循环经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有效途径。针对现实教学痛点,恒点与南通大学共同打造再生PET液相增黏及熔体直纺工艺虚拟仿真实验,采用虚拟仿真实验与实体实验的“虚实互补”模式,实验以再生PET聚合改性和材料成型加工流程为主线,通过三个实验环节,学生可通过实验重构基于工程实践的知识理论体系,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